易菇网-食用菌产业门户网站
省级分站
分类网
  • 装袋机
  • 当前位置: 首页 » 技术 » 病虫防治 » 正文

    食用菌栽培病害识别与防治


    【发布日期】:2014-07-21  【来源】:食用菌培训网
      5.催蕾技术没到位
      菌丝生理成熟后还需要0~13℃低温刺激10~15天,这期间还要进行5~7天的10℃以上温差刺激,才能迫使原基发生分化成菇蕾。这是白灵菇与众不同的一个特性。栽培者常因没掌握这个独特种性,低温蹲菌期不足,温差刺激不够,与生殖期理化要求不协调,导致子实体发育受到抑制而变形。有的菇友在12月上旬进棚催蕾时,为了保温,却忽视了通风,棚内严重缺氧,结果催出的尽是菇柄长达20cm、菇盖紧握不展的“拳头菇”。低温、变温催蕾必须做到“四配合”:①开口增氧把菌袋解开,松动袋口并扭拧,让微量空气透进袋内,但不可把袋口全开,以防菌体干燥;②搔菌唤醒据新疆和北京、河北等产区经验,菌袋开口后用小铁耙往袋内扒掉原菌种块及周围3.5cm的老化菌皮,但其他部位不要搔动。搔菌有利于原基早现,出菇点定位于中央;③干湿交替晴天用喷雾器在棚内空间喷雾化水,相对湿度要求85%;夜间掀起棚边盖膜,自然降温,形成干、湿刺激;④引散射光长菇阶段,白天应将棚顶草帘拉稀,间距6~10cm,让阳光射进。适宜的光照强度为500~600Lx,但要避免光线直射,以免水分蒸发、原基萎缩或菇体裂成花菇纹。
      6.疏蕾未引起重视
      有人看到菇蕾丛生喜出望外,明知菇蕾太密,却舍不得摘掉。由于忽视疏蕾,出菇互相拥挤,因此出现蝴蝶形,侧
      向呈长牛舌状、驼背菇等变异形态。
      疏蕾能确保产品朵形和质量,是栽培管理的重要技术环节之一。具体“四要求”:①留蕾适量每袋一般留1~2个,最多不超过3个。多了营养分散,菇体不肥厚,反而品质下降;②选蕾准确以色泽洁白、菇体端正为标准,选优去劣、留大去小、留强去弱、疏密留稀;③小心操作用利刀将多余幼蕾割除,不可伤及保留的菇体及菌丝;④疏后护蕾疏蕾后应把袋口薄膜拉直,稍拧,保温保湿。温度保持在13~18℃,不低于8℃,不超过20℃;空间相对湿度85%~90%。菌墙之间的作业道有浅度蓄水保湿;并要打开通风口,保持棚内空气新鲜;同时引光增温,促进菇蕾发育。
      7.长菇期管理不善
      菇蕾出现后逐步分化成子实体,在长菇期间,常因温、光、气调节不好,导致菇体发育畸形、侧长,或驼背,或盖面凹陷,或斑点麻脸,色变,以及采收过期,菇体超大,不符合等级。
      出菇期间管理上要做好“三协调”:①加温与保氧协调长菇期正处于腊月刮北风、气候寒冷,出菇要求最适温度13~18℃,在北方产区,除了白天引光增温、罩膜保温外,夜间可采取在棚外燃烧、蒸汽进棚升温。但要注意,不可忽略通风,以免缺氧,导致菇体变形;②增湿与通风协调长菇期空间相对湿度要求85%~95%,寒冬干燥,需要在空间喷雾化水增湿;同时结合通风,切忌喷关门水或过量水,以免棚内缺氧,或水滴落于菇面而引起盖面积水凹烂成麻脸。③引光与保湿协调长菇期需要散射光500~600Lx。棚顶草帘之间需拉开6~10cm,让阳光照进棚内,创造“三分阳、七分阴”的环境。但切忌光线过强,以免造成水分蒸发、菇体裂花。因此,晴天棚内菌墙间的作业道应保持浅度蓄水,使光线进棚后,水蒸汽上升,增加空间湿度;早、晚可向空间喷雾增湿,但切忌喷到子实体上,以免造成烂菇或菇盖变黄。
     
     
     
     
     
    [ 技术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违规举报 ]  [ 关闭窗口 ]

     
    0相关评论

     
    推荐图文
    推荐技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本站  |  发展历程  |  顾问团队  |  会员入会  |  招聘信息  |  收款方式  |  联系我们  |  隐私政策  |  使用协议  |  信息规范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  |  鄂ICP备20002293号-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