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食用菌产业的不断发展,周年栽培香菇已在全国各地普及,城乡市民在炎热的夏季均能享受到美味鲜香菇。南方夏香菇栽培比较分散,栽培管理技术参差不齐,品质和产量有待提高。针对这些问题,笔者对夏香菇生产进行露地模式、半地下模式和半覆土模式3种不同栽培模式进行了试验,以期为广大栽培者香菇夏季栽培提高产量提供依据。
1 3种模式的建造与栽培管理的利弊
1.1 地面栽培模式
选择在稻田或旱地,搭建塑料大棚作为培养场地,平整地块,按1~1.2m宽,长度则按土地而定,起畦或不起畦,行距按20cm宽等距打木桩作固定,每行用竹棍或6号铁丝拉紧。将经培养达到生理成熟的菌棒进行脱袋,每行排放8个菌棒,再进行菌棒的转色、出菇管理。这种模式是多年来菇农沿袭下来并普遍采用的模式,但作为夏季栽培,由于气温高,水分蒸发量大,菌棒水分丢失过快,不利于菌棒的转潮。
1.2 半地下式模式
也称半地下栽培,这种模式同样是在稻田或旱地进行,但不同的是将畦向下挖25~30cm,将挖出的泥土放到畦两边作为增高畦的深度和人行的通道,畦宽度为40~50cm。按菌棒摆放高度竹棍直接插入畦两旁泥土里,同样将经培养达到生理成熟的菌棒进行脱袋,按每行排放8个菌棒,再拱地膜保湿,按菌棒转色、出菇进行管理。其优点是:夏季栽培有明显的降温和保湿作用,但菇的含水量偏高,通常称为水香菇。
1.3 半覆土模式
半覆土模式与阳畦模式有相同之处,同样起畦,畦高10~15cm,平整畦面并略呈龟背形,铺一层地膜或编织袋,将长满菌丝并开始转色的菌棒整齐排放在地膜上,经3d左右时间,菌棒基本完成转色,用刀划开筒膜脱袋,按原样排放,菌棒之间留2~3cm缝隙并填经消毒处理的沙壤土,作为降温保湿,畦面拱膜,四周及畦与畦之间开排水沟,有条件可引流动水进沟里循环。棚架上盖遮阳物,遮光率为89%。由于菌棒下垫有地膜,气温高时,菌棒一面是接触到垫有膜的地面上,温度被地面吸收,经测试:棚内1.5m高处与湿润地面温差在26℃左右,而菌棒与菌棒之间的夹土层温度又比地面低1~1.4℃,掌握温度的变化是提高产量的前提。同时菌棒与土壤隔开,菌棒可减少受土壤中的线虫等病虫害的危害,所以很少发生烂筒现象。加之畦四周开有排水沟,并有流动水在循环,形成了一个适宜夏香菇生长的小环境,所出的子实体含水量中等,有利于提高鲜菇的品质和产量。一旦市场价看好或天气突降温,就喷1次重水,2d后菌棒大面积现蕾出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