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病因素
1、菇场作用老菇场多年连续栽培,病原菌基数高,是诱发黄菇病主要因素。
品种问题菇农多年习惯使用同一品种,致使抗病能力降低。从外地盲目引进带有病菌的菌种,致使病菌泛滥。
2、管理不当:在每潮菇采收后对残留菇床上的死菇未被清除,特别是菇体生长期水份管理不科学,多次浇淋,菇体吸水处于饱和状态,有利细菌繁殖生长,加之菇棚通风不良,湿度过大,闷湿是诱发细菌性黄菇病的主要原因。初期局部或个别菇体出现严重水渍,1-2天后菇体开始变黄并逐渐蔓延,直至腐烂,菇棚内成爆发性发病。
3、水源不清洁:菇农使用小河塘水直接喷洒菇体,若河溏水被污染,含有大量病菌,则会造成菇体感染。
4、土壤带菌 :平菇的覆土栽培能最大限度地提高产量已被广大菇农认可,但土壤内含有多种病原菌,尤其是腐植高的土壤,若不进行处理就用于栽培,极易诱发此病。
5、自然因素:在菇体生长期因自然因素尤其是在秋冬春季出现连续2-3天大雾天气,造成地区性突发病,发病范围可覆盖整个雾区,尤为深灰黑色平菇品种发病率高于灰白色品种。
6、虫害传播 :双翅目害虫咬食腐烂变质物质后,进入菇棚后咬食腐烂变质物资后,进入菇棚咬食菇体传染此病。
防治措施:
1、采取预防措施:针对发病原因,应贯彻预防为主,治疗为辅,防治结合的原则,对老菇场在使用前要彻底清除废料,菇棚两侧和地面撒白灰粉,用火碱重重喷洒一遍,然后用克露等熏蒸消毒。经调查发现,老菇房发病率明显高于新菇场,发病率高低还与菇农管理水平密切相关,管理粗放的发病率高,反之则低。在出菇管理阶段采用在菇棚地面墙壁浇水,保持稳定的空间湿度,可减少向菇体喷水量。喷施菇体使用的水源要清洁,可加入1%漂白粉消毒水源,喷雾状水,做到轻喷、勤喷,一次喷至菇体表面有湿润感即可,切忌用大水直接浇灌,最好采用雾灌方式,投资少,效果好,而且又节省了大量劳力,减少了劳动强度。同时注意通风换气,还要定期喷洒菇虫净,菇虫速杀等杀虫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