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菇网-食用菌产业门户网站
省级分站
分类网
  • 装袋机
  • 当前位置: 首页 » 技术 » 病虫防治 » 正文

    食用菌细菌性褐斑病病害的防治


    【发布日期】:2014-08-04  【来源】:中国农药第一网
    【核心提示】:食用菌细菌性褐斑病病害的防治
      食用菌的碳素营养都是通过生物降解作用,把植物的残体加以降解后利用的。葡萄糖是广泛利用的碳源。氮素营养的利用与碳素营养相似。动植物残体被微生物分解后,其中间产生的代谢产物可被食用菌利用。硝酸盐是广泛利用的氮源。影响食用菌因素有:营养物质、酸碱度、温度、水分、氧和二氧化碳、光照以及生物因素。
      一、病原及发生条件:引起食用菌细菌性褐斑病的细菌为托拉氏假单孢菌,广泛分布于自然界中。该病菌在高温、高湿栽培场所、通风不良等情况下极易繁衍。温度在18℃以上或空气相对湿度在85%以上繁殖加快。在出菇期间向子实体喷洒带有病菌的水及菇床通风不良、湿度过高,菇盖表面及培养基表面长时间积水,大棚几年重复种植同一菇类、同一品种,棚膜聚集冷凝水滴至菌袋或菌体上等均能引发该病。该病也可在空气中飘浮,由菇蝇、线虫和工作人员传播。
      二、主要症状
      1、基质污染。    
      被细菌污染的琼脂培养基表面形成肉眼可见的菌落,菌落由表至里呈皱状不规则凸起,后腐烂霉变。被细菌污染的袋料培养基,初期含水量加大,有酸臭味,后期培养料腐烂,酸臭味加重。
       2、菇体污染。    
      被病原体侵染的菇体,菇盖表面形成不规则的褐色斑点,呈圆形或菱形,大小较一致,边缘整齐,中间稍凹陷,表面有薄层菌脓,用指甲轻刮病斑,可见下面菌肉仍为白色。严重感染病时,子实体单个菌盖上有几十个至上百个病斑,子实体干皱,停止生长,水分过多时即腐烂。
     
     
    [ 技术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违规举报 ]  [ 关闭窗口 ]

     
    0相关评论

     
    推荐图文
    推荐技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本站  |  发展历程  |  顾问团队  |  会员入会  |  招聘信息  |  收款方式  |  联系我们  |  隐私政策  |  使用协议  |  信息规范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  |  鄂ICP备20002293号-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