菌丝培养
栽培包接种后马上贴上标签,标明接种日期及品种名称等信息。接种后的栽培袋最好少搬动,防止袋内袋外发生空气交换,而导致污染。广东立秋后气温仍然较高,很容易引起烧菌现象,菌包摆放有序,菌包之间留有1厘米左右空隙,以便呼吸和散热。培养室内尽量保持黑暗,干燥,空气相对湿度不要超过80%,温度保持在25℃为宜,当温度超过30℃时要通风换气降温。发菌期间要定期检查,做好杂菌污染菌袋的检查工作,发现杂菌污染要及时搬出处理,防上扩散蔓延。发菌期间还要注意预防老鼠危害等。菌丝长满袋通常需要50~60天。
出菇管理
在正常情况下,茶树菇接种后60~70天即可出菇。出菇前要进行催蕾管理,催蕾时菌袋可直立排放,也可墙式堆叠排放。采取降温措施降低菇房温度,16℃~20℃,保持5天左右,空气相对湿度保持在85%~95%,刺激原基形成。原基形成后将棉花塞拔掉,并拉直袋口排袋催蕾,让菌丝由营养生长转入生殖生长。料面颜色也随之转化,初时有黄水,继而变褐色,出现小菇蕾。
这期间,要加大空气相对湿度并保持在90%~95%,早晚过道应喷水保湿。光线强度控制在500~1000勒克斯,菇房温度尽量控制在20℃~25℃,温度超过30℃时要通过棚顶喷水、水帘等方式降温。这样开袋后10~15天子实体大量发生。出菇后,必须适当降低空间湿度和减少通风,此时栽培空间相对湿度降到85%~95%,并减少通风次数和时间,每天通风2~3次,每次通风30分钟,以防氧气过多易导致早开伞,菌柄短、肉薄。
采收与加工
当茶树菇子实体菌盖开始平展,菌环未脱落时就要采收。因茶树菇菌柄较脆,容易折断,采收时应抓基部拨下,同时防止伤及幼菇。采收后菌袋料面需清理干净,袋口捏拢,让菌丝休养恢复3~5天,然后拉开袋口,可淋一次重水,并重复上述管理,7~10天后又可长一潮菇,共可采收4~6潮菇。
若菌袋营养和水分消耗过多,明显变轻,可进行适当补水,采取注水的方法向菌袋补水, 1~2天 后把多余水分倒出,加强通风,可继续出菇。通常可采15~18潮菇,整个生长周期长达10个月。一般每袋可出鲜菇0.35 千克以上,生物学效率可达100%以上。采收后的子实体剪去根部并清除附着的杂质便可上市鲜销;也可干制,一般采用烘烤法,烘干后的茶树菇菌香浓郁,可分级包装,远销。
病虫害防治
茶树菇在菌袋制作和栽培管理过程,常常会遭受到杂菌的污染和病虫的侵入,因此,在栽培过程中,必须加强病虫害的防治。
1.搞好环境卫生,清除病虫源
搞好菇房内外的环境卫生,及时清理垃圾,特别是烂菇、菇根和废弃的培养料等,防止杂菌滋长或成虫前来产卵,消除病虫源,减少病虫害。
2.灯光诱杀
菇蚊、菇蝇的成虫具有趋光性,可用黑光灯或高压静电灭虫灯诱杀。
3.药剂防治
选择广谱、低毒、低残留的农药进行喷雾灭杀,菌袋开口出菇前也可采用锐劲特、克螨特等,喷雾空间和菌袋四周,有效地杀灭害虫,幼虫为害严重的3天后再喷1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