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培养料发酵
配方(按实际栽培面积100平方米计算):稻草3500斤,牛粪3000斤,过磷能钙100斤,石膏100斤,石灰60斤。
稻草预湿:用0.5%石灰浸泡稻草约24小时。待其充分吸收水分后捞出,推成宽2.2米,高1.8米的预堆,准备建堆。
建堆:建堆场地要求地势高敞,平坦坚实、排水畅通、水源充足卫生、远离污染源及畜禽活动场所。建堆前1天,在堆地撒一层石灰粉或喷一遍石灰水。堆向以南北向为宜,堆宽1.7-1.8米,堆高1.5米,长度不限,建堆要求外紧内松,四面垂直,堆顶呈角背形,覆盖草苫。建好堆后第二天上午开始测温,每2-3小时测温一次,作好记录。
翻堆:一般可采用测温翻堆法,既发现料堆温度达到最高值,并维持一般时间后,开始下降时,即应立即进行翻堆,但如出现80℃高温要立即进行翻堆。翻堆时就上、下、里、外、生料和熟米之间相互调位,把粪草抖松干湿拌合均匀。并调好水分,水分调节掌握先重后轻、先湿后调的原则,即在第一次翻堆时要调足水,第二次翻堆时水要基本调好,第三次翻堆时要视堆养料含水最适当轻调。
经过前发酵,培养料含不量为70%左右,PH值7.8-8.0,碳氮比为23:1左右,含氮量1.6%-1.8%,培养料仍能嗅到较浓的氨味,颜色深红色或棕灰色。
二次发酵(后发酵):用53加仑的汽油改装而成的简易蒸汽灶,使用的燃料为煤球、烟炭等。前发酵结束,趁热把整个菇棚的培养料全部搬入菇棚的菇床加上,由上层至下层堆放。把所有工器具放在走道上,密封菇棚,让其自然升温,时间约20小时左右,用蒸汽加热升温,升至空间和料温均达58-62℃,维持该温度范围内8-10小时进行巴氏消毒。巴氏消毒时间到达后,适当通风换气,把料温降至48-52℃,并维持该温度范围内培养2-4天。即可停火逐渐加大通风降温,棚内温度降至40℃,打开全部风口大通风,降至常温进行培养料整床。
发酵后培养料质量要求:表层和内部可观察到白色有益放菌的菌丝体,培养料颜色变为褐色到黑褐色,手握培养料柔软而有弹性,有韧性而不粘手,有香味而无氨味;含水量65-68%,PH值7.4-7.7,碳氮比为20-23.1,含氮量在1.7-1.8%。
二、播种时间
根据双孢菇栽培特性和我县周年气温变化情况,我县双孢菇播种的最佳时间为:8月中下旬-9月上旬。
三、料床布置及播种
料床布置:当培养料温度降至28℃下便可播种。
播种方法:先用菌种总量的三分之一,散播在料面上,再用手指(五指)插入料中,稍振动料表层,使麦粒种均匀落在料面以下的3-6公分处,把剩下的另一半菌种散播在料面上。整平后轻轻压实。
播种量:1.5-2瓶/平方米
四、播种后的管理
播种后至覆土前,主要是控制好菇棚温度、湿度和通风,以促进菌丝恢复生长,重新萌发,尽早定植。正常情况下,播种后第二天菌种开始萌发,前3天如温度不超过28℃,一般不通风,3天后菌丝向料面延伸,可适当进行通风,7天左右菌丝即可布满料面,前7天应关闭门窗不通风,7天后逐日加大通风量,促进菌丝向料内生长,一直到覆土时结束。
五、覆土及覆土后管理
覆土。根据我县实际情况,取远离菇棚的林间地和菜园地的粘土、壤土,打碎晒干后粉碎为大如花生豆,不如麦粒的小土粒,100平方米栽培面积用土3方,麦糠或铡碎麦秸150斤,普钙30斤,石灰调PH值75-8.0为准,麦糠或麦秸新鲜,无霉变,使用前用2%石灰水浸泡一昼夜,捞出晒干后使用。
调水覆土后3天内,采用轻喷细喷的办法,把土层水分调足调透,调足调透的标准是一捏成饼,但不粘手。注意,调水时一定要打开门窗和通风孔,直到表面水迹收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