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建堆发酵
原料预处理。玉米芯粉碎成0.5—1㎝大小的颗粒,建堆前把玉米芯、棉籽壳等主料预湿透,鸡粪晒干粉碎。
建堆。建堆场所要求地势平坦、水源充足、排水方便、远离污染源。把预湿后的主料整成宽2米、高1米的长条堆,再把除石灰外的各种辅料均匀撒上,充分混合,料内水分加足,堆成宽1.5米,高1.2米的长堆。
翻堆。当料堆温度达到65℃以上保持24小时就可翻堆,翻堆时要上下、里外、生料和熟料之间相互调位,把粪草抖松、干湿拌合均匀。翻堆时水分调节掌握先重后轻、先湿后调的原则。每次翻堆都要适量加入石灰,以调节料内酸碱度到8左右,堆宽减为1.2米,高1米,秋季高温季节发酵料要隔一天翻一次,秋冬低温季节可根据料温不同间隔2—3天再翻堆,总共翻堆4—6次,发酵时间10—18天不等。
二、种植时间
根据鸡腿菇栽培特性和我县周年气温变化情况,我县鸡腿菇可春秋两季栽培,秋季是8月中下旬堆料,9月初装袋接菌,10月中下旬出菇,林间地小拱棚可提前10-20天;春季可根据各人情况,9—12月都可以堆制发酵培养料,在立春前菌袋发满即可。
三、装袋播种
装袋。培养料发酵腐熟后即可装袋,把菌种掰成小枣大小,把袋子先扎死一端,先把培养料撒开凉凉至30以下,在菌袋两段和中间共放三层菌种,每层均匀放三块,放置养菌棚内养菌,放置后用消毒的铁棒或尖木棒在菌袋上纵向扎三个透孔,利于换气发菌。
用种量。干料重的18%。
四、养菌管理
装袋后,主要是控制好菇棚温度、湿度和通风,以促进菌丝萌发生长。秋季栽培时养菌要求单摆一层,棚内大通风;春季栽培时菌袋要求码3—4层,但要勤倒堆。重点掌握料内温度23℃-25℃,以防烧堆。
五、覆土及覆土后管理
覆土。根据我县实际情况,取远离菇棚的林间地和菜园地的粘土、壤土,打碎晒干后粉碎为大如花生豆,小如麦粒的小土粒,100平方米栽培面积用土3方,麦糠150斤,普钙30斤,石灰量以调PH值7.5-8.0为准,麦糠使用前用2%石灰水浸泡一昼夜,捞出晒干后使用,第一次覆土厚度为3—4㎝。
调水。覆土后浇一次透水,当菌丝爬出土面即将扭结时再覆2㎝厚的碎土,同时加强通风,促使菌丝扭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