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菇属伞菌目、光柄菇科、小包脚菇属,又名兰花菇、美味苞脚菇。由于草菇是高温型食用菌,菌丝生长和子实体形成需要30℃以上的高温,因此成为我国南方地区夏季提高农业设施的生产效益、满足市场需要的重要食用菌之一;在长江流域,设施栽培草菇的技术成果已推广应用,使草菇生产的供应期延长为6个月(5~10月份)以上。 (一)适用设施
草菇属于高温型真菌,利用栽培蔬菜塑料大棚春夏换茬之际种草菇,可以提高大棚6~9月份的设施利用率,并且能延长草菇的采收时间;利用小拱棚西瓜前茬进行草菇的小拱棚覆盖栽培,也称为地棚栽培;在上海郊区有利用甜瓜后茬大棚栽培草菇的,效益很好。草菇栽培设施要求遮荫、防风、控温和保湿。 (二)栽培方式
草菇栽培有室内床架式栽培、小拱棚畦地式栽培、塑料管棚栽培3种方式。床架式栽培在温室或大棚内搭建床架,分层栽培,在床架的底部铺设薄膜或干净、无霉变的稻草,然后将配制好的培养料直接上架,铺成波浪式,料髋30~35厘米,波峰不低于15厘米,波谷为3厘米,播入菌种,拍实后覆盖细土。小拱棚畦地式栽培作为西瓜、甜瓜、蔬菜田的后茬,畦宽连沟2米,畦面宽1.6米,沟宽0.4米,沟深20厘米。塑料管棚栽培草菇既能形成有利于草菇生长的小气候,又可在设施进行加温或降温,实现草菇的周年生产。 (三)栽培技术
1.制种技术 菌种制作是草菇栽培的重要环节,采用人工培育的纯菌种栽培草菇,出菇快、产量高、品质好。菌种培养条件28~30℃,10~15天。草菇原种生产主要有麦粒菌种。棉籽壳菌种和草料菌种3种。麦粒菌种的配方为麦粒87%、砻糠5%、稻草粉5%、石灰2%、石膏或碳酸钙1%;棉籽壳菌种配方为棉籽壳70%、干牛粪屑16%、砻糠5%、米糠或麸皮5%、石灰3%、石膏1%;草料菌种的配方为2~3厘米长的短稻草77%、麸皮或米糠20%、石膏或碳酸钙1%、石灰2%。培养基含水量65%左右,培养条件为28~30℃,750毫升的菌种瓶或12厘米×25厘米的塑料菌种袋培养20天左右。
草菇菌种的保存应在15℃条件下,3个月左右转管一次,各不同菌株要严格标记、分开保存,菌株混杂会引起拮抗作用,有时会导致颗粒无收。
2.培养料配制 栽培草菇主要利用废棉、棉籽壳、稻草、麦秆等纤维素含量较多的原料,我国稻麦秸秆非常丰富,为草菇生产提供了丰富的原料来源,发展草菇生产也有利于解决农作物秸秆在田间焚烧带来的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
废棉的理化性状优良,棉纤维、矿物质和低分子的氮源能满足草菇生长发育的需求,保温和保湿性能良好。废棉培养料的配制方法是:纯废棉50千克,加石灰2.0~2.5千克,清水85~90千克,一般11.25~13.50千克/平方米。将废棉在pH14的石灰水浸透,滤掉水分后铺入菇床,培养料厚度为15~20厘米,温度在30℃以上时15厘米左右。培养料的含水料70%左右。废棉栽培草菇不用加入麸皮、米糠等有机物,防止碳氮比失调,孳生绿霉等杂菌。
棉籽壳的性质接近于废棉,但保温、保湿性能较废棉差。配制方法是先将棉籽壳暴晒,然后放在pH14的石灰水中浸透,预堆24~48小时,水分均匀渗透后即可进床播种。
稻草是最早用于栽培草菇的培养料,但生物转化效率较低,一般在15%~20%左右,高产时可达到40%。稻草栽培时要预堆处理,使稻草软化,调整碳氮比,提高保温、保湿性能。处理方法是先把稻草切成15厘米左右长度,用3%的石灰水浸泡,充分浸润后加入干草重25%的猪粪或牛粪屑,再加入1%的过磷酸钙和石膏拌匀,堆制2~3昼夜,使料堆中心温度达60℃以上。一般稻草培养料用量为18千克/平方米。 两种以上的培养料栽培草菇称为复合料栽培,如下层用稻草,上层用废棉,有利于降低生产成本。 3.品种选择与播种
选择优良菌种:菌种的培育温度以28℃为宜,30℃时虽然菌丝生长快,但稀疏无力,生活力弱。菌龄30天左右,以菌丝发到瓶底、菌种瓶肩上出现少量淡锈红色的厚垣孢子时播种最佳。
草菇播种一般采用撒播法,在培养料表面直接撒上草菇菌种,轻拍料面,使菌种与培养料紧密结合。下种后用肥熟土在培养料表层覆盖。一般上午进料、下午播种,高温下播种有利于发菌,室温36~38℃、培养料表面温度39~40℃时播种最佳。播种量为每平方米3.5~4瓶,如用17厘米×33厘米规格的塑料袋菌种,则每平方米2袋。地栽条件下每1000平方米用种量630~675瓶或塑料袋菌种300~330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