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灵菇是新兴菇类,在栽培技术上还存在着许多问题,特别是产量一直提不上去。实践发现,培养料的营养配比对白灵菇产量的提高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培养料中加入的营养成分应该以有机营养为主、无机营养为辅,这有助于增强白灵菇的出菇后劲。有机营养成分一般以麸皮、玉米面、米糠等为主,一般占 20 — 30% ,加入量不可过大。有机营养含量过大,弊病之一是污染率大大提高,弊病之二是影响培养料的透气性,造成菌丝生长缓慢,延迟出菇。无机营养一般是磷酸二氢钾、硫酸镁等,一般占 0.2 — 0.5% 。无机营养过多会影响菌丝的吸水能力。
白灵菇产量的增加,除了要提高培养料的营养含量外,还要保证培养料具有较强的吸水能力。而棉子壳吸水能力弱,利用这种原料栽培白灵菇,在出菇期间,子实体就得不到充分的水分供应,子实体的商品性和规格都难以保证,更不用说保持很高的产量了。对于这种情况,可以将培养料进行适当的调整,在棉子壳里面加入 30 — 50% 吸水能力强的原料如棉子绒、玉米心等,既增强了培养料的吸水能力,又节约了成本,可谓一举两得。栽培白灵菇,培养料适宜的含水量应在 60 — 65% ,具体来说,在培养料发酵前可将料水比控制在 1 ∶ 1.5 至 1 ∶ 1.6 ,在接种前可将料水比控制在 1 ∶ 1.3 左右。
实践证明,在培养料中加入一定量的石灰,能促进白灵菇菌丝的快速生长,石灰的加入量可控制在 2 — 5% ,这样在培养料发酵完成后, pH 值一般可维持在 8 — 9 。不加入石灰也可以,但菌丝的生长会变得缓慢,对出菇季节的合理安排会造成较大影响。
总之,培养料的合理配比是一个很灵活的问题,应根据当地资源,科学地调整,尽量将白灵菇的产量及商品性提高到满意的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