袋栽花菇与常规袋栽所不同的是当菌丝长满袋后不经脱袋,直接搬入菇棚,不脱袋有利于加大菌袋内外的温差和湿差,特别是在高海拔山区,有利保护菌筒免受低温的影响而延长转色的时间,同时可使菌筒不易脱水,在头批菇采收前,可免去灌注水分的麻烦。出菇前后的管理工作,主要的是:
①刺孔增氧 在发菌期间,应及时刺孔增氧,通常刺孔3次,其具体做法与上述双棚中袋春栽法大致相同。
②菌袋上架 当菌筒表层形成红棕色菌膜时,可将菌袋搬人菇棚的菇架上,横放在各层纵横设置的小竹竿上,袋与袋之间保持5~8厘米的距离,使出菇时不至互相挤压而变形。菇棚内地面应先铺覆干的粗沙或盖地膜,以减少因地面的土壤水分蒸发而提高空气相对温度。棚顶的覆盖物适当加厚,防止强烈阳光直射。菌袋排放后,放下菇架四周的薄膜,以保温保湿,并定期通风。经昼夜温差、低温等刺激之后,即逐渐出现菇蕾。
③适时开孔 当菇蕾长至1~1.5厘米时,剪去菇蕾周围 3/4的薄膜,让菇蕾从孔口向外长出。菇蕾发生过密时,要留优去劣,每个菌袋留有4~6朵分布均匀,生长健壮的菇蕾即行,以提高质量。
④调控生态条件 菇蕾生长初期,白天盖膜,夜间揭膜,以加大温差刺激,促使健壮生长。当幼菇长至2.5~3厘米时,疏稀棚顶覆盖物,增加散射光。温度保持在8~16℃,空气相对湿度保持在65%左右。水分管理,掌握宁干勿湿的原则,除了温度过低或雨天需要及时盖膜外,菇架四周悬挂的薄膜,不论昼夜要全揭开,让低温、漫射光和干燥的微风等刺激,促进花菇形成。
海拔800米以上的高山地区,从秋末至春初都能产生花菇。海拔较低山区,花菇集中在冬季产生,当温、湿度到了不适宜产生花菇时,则应脱袋浸水催菇,促使产生一股香菇(非花菇),以提高香菇总产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