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姬菇是在20世纪70年代初期,由日本人首先驯化栽培成功;属于一种新型的食用菌,栽培历史较短。1986年以后,从日本引种传人我国,目前各地所用菌种,大多是从日本引进,或经驯化栽培后,从栽培品种中选育出一些优良的菌株,如:
蟹味菇(真姬菇) 上海市农业科学院食用菌研究所菌种厂选育的优良菌株。出菇适宜温度12~17℃,属中温型。子实体脆嫩,具有独特的蟹香味。
真姬菇 福建省食用菌菌种站选育的优良菌种。出菇温度 13~18℃,子实体丛生,菌盖灰白色,口感较脆,菌柄基部有苦味,适合杂木屑、棉籽壳为主的代料栽培。
在种性上真姬菇与其他大多数人工栽培的食用菌相比,具有以下二个较为显著的差异,一是菌丝体在斜面培养基上,能同时形成两种无性孢子。韩绍英等(1998)曾从真姬菇风干子实体分离到菌种(优良菌株可用于生产),并发现在同一斜面培养基上,同时形成两种无性孢子——分生孢子和休眠孢子。这在一些高等担子菌中尚属罕见,也是识别真姬菇与其他高等担子菌菌丝体的一项重要标志。二是发菌透料后,需要一段生理成熟时间才能出菇。李长喜等(1999)报道,达到菌丝体生理成熟的适宜温度和时间是20℃持续20~31天,或25℃持续 10~20天。从出菇情况看,出菇整齐、集中,但茬次间相隔时间很长,如秋、冬接种的,发菌透料后增温促熟,可发生一茬春菇,之后需越过很长的夏季才能再发生秋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