羊肚菌菌丝体的生长和子实体形成有独特的生理特性。
①子实体形成需经菌核阶段 据王秀云(1997)报道,菌核是在菌丝长满袋产生的,先在菌丝表面出现灰色的颗粒,然后颗粒周围长出白色的菌丝,随着白色菌丝逐渐生长,灰色消失,转而呈现淡黄色,再变成橘黄色,有的变成棕黄色。也有的菌核是从表面菌丝直接长出白色颗粒,再转黄色。菌核一股呈半球形,大小不等,0.1~0.7厘米。菌核的产生与温度有关,15~20℃是产生菌核的适温范围。又与培养基有关,以木屑麸皮为主料添加蔗糖、松针粉(或石膏)为辅料的培养基,菌丝生长快,形成菌斑或菌核多。
②子实体形成前伴有一些预兆性现象 据陈惠群等 (1997)报道,在子实体形成前20~30天,发现菌丝大量“消亡”(最终仍长出子实体)现象;播种后60~75天,即子实体发生前和发生初期,栽培地表都伴生有数量不等的粪碗(Pez- iza Vesiculosa Bull)。此时原基开始形成,直径约1毫米,几天后原基开始长出一些突起,这是子囊果形成的初兆。
③子实体形成过程 当原基长出一些突起后,很快(次日)子囊盘基从球形的原基表面伸出,呈指状,基部稍大,出现沟纹,并越来越明显。子囊盘继续增长,其中部至顶部出现微细的卷曲,菌盖呈花纹状,有棱,此时露出地表称其为现蕾。7~10天后当菌盖长至3~6厘米,宽2~3.5厘米,呈锥形,顶端稍尖,菌帽表面为不规则长方形凹陷,纵向排列,浅褐色,棱脊颜色较凹陷处浅。菌柄脆,白色,基部稍粗,此时即为定型子实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