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接种后的料袋放于22至27℃发菌室培养,若发菌场所温度为20℃,可排放3至4层料高,10℃时可排放8至10层料高。每天要检查室温、料温,定时通风1至2小时,保持场所干燥。每隔7天翻堆一次,内外、上下变换位置。对生料栽培而言,菌丝萌发的菌袋,可用大头针在萌发处扎透薄膜便于通风换气促进菌丝生长。待菌袋长满菌丝2至3天,即进入出菇期管理阶段。子实体形成生长阶段,温度以控制在6至16℃为理想。较大温差条件下,子实体分化快,出菇整齐,产量高。空气相对湿度应掌握在百分之85至95,这个阶段应根据子实体生长情况调整通风量,通风不良易长畸形菇。在上述条件下5至7天菌袋两端会产生黄水,这是菌丝体已达到生理成熟的标志。此时对熟料栽培应去纸帽,生料栽培应将袋口打开,同时降低温度,加强通风,增强光照,加大湿度,促其出菇。当第二潮菇采收后,需用补水器向袋内补水,一般可出5至6潮菇,以棉子皮为原料栽培,生物学效率可达百分之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