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有机双孢蘑菌株的制备
(1)有机双孢蘑培养基配方
马铃薯200克、玉米粒15克、葡萄糖20克、蛋白质22硫酸镁1.5克、磷酸二氢钾3克、琼脂20克、蒸馏水1000毫升,按常规法制备。接种后,在25℃下恒温培养,10~15天菌丝长满试管斜面。供试菌株有4个,其中1号为半匍匐型,2,3,4号为气生型。
(2)二三级种的有机双孢蘑制备
二级种培养料配方:小麦粒85%,牛粪碎粒(小麦粒大小)15%,石膏1.5%,pH自然。小麦经煮熟至颗粒不破为度,粪粒含水量调至60%左右。混合均匀后装入罐头瓶,塑料薄膜封口,在1.5千克力下灭菌2小时。待降温至28℃以下时接人1级种,约30天菌丝长到瓶底。
三级种制备同2级种。
2.有机双孢蘑培养料的堆制与发酵
(1)堆料配方:小麦秸5000千克,马厩肥(马粪)4000千克,磷酸二铵1.0千克,尿素50千克,石膏175千克,石灰粉150千克。
(2)堆制发酵:首先将麦秸铡短至15~18厘米长,马粪要滤碎。然后预堆。选择地势平坦,能排水、水源便利的场地作为堆料场。先铺一层麦秸约 9~12厘米厚,铺一层6厘米厚的粪,撒入化肥,均匀喷人清水,以湿透为度。堆宽为2米,堆高1.5米,长为20米,东西向,预堆不加石膏粉、石灰粉。化肥使用量,预堆使用总量的70%。经1周后,堆料中心温度可达70℃时,正式建堆。将堆料充分混合,加入石膏粉和余下的化肥,料干可喷水调整。堆大小同预堆料,尽量不要跑掉肥水。料塔顶部每隔1~2米打一垂直通底洞,以利透气,堆表最后要喷洒1次杀虫剂。料堆用塑料薄膜覆盖保温,采取夜盖昼掀,背阴面,堆集干麦秸保温。
1990年11月5日预堆,11月12日正式建堆,12月17日发酵结束。其中翻堆5次,翻堆方法是在料堆中心温度不再升高时进行,中心翻在外部,外部翻在中心,上下互换位置。料堆干湿,可随时调整。翻堆间隔时间为7天、7天、6天、5天、4天。栽培畦的制作和温室的畦的规格为:长1.5~2米 ×深0.3米,整平畦地,并撒一层石灰粉,喷洒杀虫剂,再铺一层干麦秸。温室做畦前覆盖塑料薄膜,修补堵漏,覆盖苇苫,清理杂草、杂物,使温室整齐有秩。还要做好加温、保温的准备工作。
3.有机双孢蘑播种
将发酵好的堆料运进温室,进行铺料,厚度为20厘米,边铺边播,料温不得高于30℃。采用层播法,每平方米用种量为2瓶。播后将畦面整平,稍压实,覆盖塑料薄膜,保温、保湿,发苗。播种时若料内有虫可随播随重喷1次杀虫剂。发菌期间料温10~15℃。室温6~18℃。苇苫采取昼掀夜盖、增温、保温的措施。室温低于6℃,进行火墙加温。发菌中后期,应予掀膜通气发菌。
1991年元月17日部分菌床菌丝发好,准备覆土。
4.有机双孢蘑覆土
采用近郊沙家营的黑褐色泥炭土作覆土材料。将运回的泥炭土打碎滤均。大土粒不超过蚕豆大小,连同面土混和使用,拌入2%石灰粉;酸碱度约为pH8。调湿覆土,并喷以杀虫剂。含水量约为30%,覆土手捏成团,指间不掉水为宜。这是泥炭最大含水量。然后1次性覆于料面。厚度为4~5厘米。要覆盖均匀,薄厚尽量一致。覆土上床后不需再调水。再在覆土上覆盖薄膜。
5.出菇管理及采收
1991年3月6日开始有零星菇发生,早覆土畦面及时喷出菇水1次。3月15日开始采收零星菇,并大量发生头潮菇。3月18-4月10日第1潮菇全部采完。2潮菇开始料内追肥,喷施营养液,使用稀土肥、丰产素。三十烷醇、蘑菇健壮素等,同时喷施石灰水,调节料内酸减度。密切注视虫害的发生,每隔 1周喷施1次杀虫剂,以防虫害。在此期间,保证室内出菇温度在10~15℃。3月底夜间不需土火墙加温,以后均自然温度出菇。出菇期间,不掀苇苫,以防菇体受晒。
当菇长到七八成未开伞时即可采收。一般采取采大留小的办法,细心采摘,避免碰伤幼菇。采菇后,及时清除死菇、老根,填平畦面,管理下一潮菇,至6月16日共采收7潮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