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形态特征
杏鲍菇子实体单生或群生,菇盖宽4cm—6cm,初期为圆形,后平展,中央稍凹陷,表面有绒毛,红茶色至灰褐色,菌肉白色;菌柄中生至偏生,棒状至球茎状,白色光滑,横断面圆形,肉质紧实,菌柄长5cm—12cm,无菌环。
二、生物学特性
1、营养
杏鲍菇对纤维素,木质素有较强的分解能力,需要丰富的碳源和氮源,特别是氮源丰富时,菌丝粗壮洁白,生长速度快,子实体产量高。一般农作物秸杆,辅助以米糠、玉米粉、麸皮等均可进行栽培生产。
2、温度
温度是栽培杏鲍菇成败非常关键的因素,是决定生长发育,高产稳产的关键。菌丝生长温度为25℃,子实体形成和生长的温度为10℃—18℃,最适温度为12℃—15℃,低于8℃子实体不发生也难生长,高于20℃,在湿度较高的情况下,菇柄变软,萎缩容易发黄甚至腐烂。
3、湿度
菌丝培养阶段,培养料的含水率以60%—65%为宜,但因栽培过程中不宜向菇体喷水,水分主要靠培养基供给,所以料的含水率在实际栽培中一般控制在65%—70%。子实体形成阶段空气湿度要加大,一般控制相对湿度在90%—95%,子实体生长阶段为85%—90%为宜。
4、光照
同其它食用菌一样,杏鲍菇在菌丝生长阶段不需光线,黑暗条件下菌丝生长速度更快。而子实体形成和发育阶段需要一定的散射光刺激。一般要求控制在300lx—1000lx范围,光线过强,菌盖变黑,光线过暗,菌盖变白,菌柄过长。
5、通气
菌丝生长和子实体形成都需一定的O2供给,特别是原基分化和形成时,需充足的O2。O2供给不良,菌丝生长缓慢,子实体易造成小菇蕾萎缩,畸形生长。
6、酸碱性
杏鲍菇最适宜的酸碱度为PH6.0—6.5,在PH4—8范围内能正常生长,PH值4以下,8以上出菇有困难,在实际栽培生产中,为防止培养基因菌丝生长过程产酸造成酸性过强,一般要求培养料PH值在6.5—7.5的范围内。
三、栽培季节及场所
根据杏鲍菇栽培的适宜生长温度,在自然条件下,选择秋季栽培较为适宜。温度太低和太高都不利于菌丝体生长和子实体形成,头潮菇蕾不能正常形成和生长会影响到第二批菇蕾的发生,北一般选择在7月下旬或8月上旬制袋培菌,9月份出菇。也可选择在春末夏初栽培,但因这一阶段,温度适宜期较短,病虫害发生较多,一般很少选择这一时期。当然,如果有恒温条件,也可四季进行栽培。
栽培场所可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干净的房间或塑料大棚均可,栽培场所要有足够的通风设施和遮光条件,需散射光时遮光物适度打开。
四、栽培技术
1、菌种制作:母种采用PDA培养基,26℃下培养10d—13d长满试管原种可用普通木屑麸皮培养,为加速菌丝生长速度,可用小麦粒做培养基。一般原种在26℃下培养30d—35d可长满瓶,每只母种接3—6瓶原种,每瓶原种可转接20袋左右的出菇袋。
2、原料及配制:杏鲍菇适宜的生长基质很多,各种农副产品的下脚料,如阔叶树木屑、棉籽壳、蔗渣、麦秆、废棉、稻草、豆秸等均可,再添加适量辅半如麸皮、米糠、玉米粉、糖、碳酸钙、石膏粉即可进行栽培。
原种配方:棉籽壳36%,木屑20%,麸皮20%,玉米粉4%,糖1%,碳酸钙1%,PH7—7.5栽培培养料配方:
(1)杂木屑35%,豆秸粉40%,麸皮20%,玉米粉3%,糖1%,碳酸钙1%,含水量60%—65%。
(2)杂木屑38%,玉米芯38%,麸皮22%,糖1%,碳酸钙1%。
(3)杂木屑23%,玉米芯23%,麸皮19%,玉米粉5%,糖1%,碳酸钙1%,豆秸粉30%。
原种一般用菌种瓶装,栽培袋用17×34的塑料袋装,用套环棉塞封口。
3、灭菌接种
装好瓶(袋)的培养料及时灭菌,菌瓶或高压聚丙烯塑料袋可用高压(1.5kg/cm2—2kg/cm2)灭菌2h,低压聚乙烯塑料袋必须用常压锅灭菌10h—12h。冷却后在接种箱或无菌室内无菌操作下接种,接种后置23℃—25℃下遮光培养,一般35d左右可长满袋,培养场地要通风,湿度不宜太大,掌握在70%左右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