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不现蕾
发生的原因是:
① 培养料含水量偏低,料面干燥;
② 温度较高,空气干燥,培养料表面出现白色絮状物(气生菌丝),影响菇蕾形成;
③ 通风不良,二氧化碳浓度高,光照不足,延缓菌丝的营养生长。
防治方法:
① 培养料面干燥,可喷18-20℃的水,量不宜过多,喷后不见水滴为宜;
② 通风降温至10-12℃。喷水增湿,使空气相对湿度提高到80-85%,防止气生菌丝产生;
③ 加强通风,增加弱光光照,诱导菇蕾形成。
二、菇蕾发生不整齐
发生的原因是:
① 未搔菌,老菌种块上先形成菇蕾;
② 搔菌后未及时增湿,空气湿度低,料面干燥,影响菌丝恢复生长;
③ 袋口撑开过早,引起料面水分散发。
防治方法:
① 通过搔菌,将老菌种块刮掉,同时轻轻划破料面菌膜,减少表面菌丝伤害,有利于菌丝恢复;
② 催蕾阶段做好温、湿、气、光四要素的调节,促使料面菇蕾同步发生;
③ 待到料面菇蕾出现后再撑开袋口,防止料面失水。
三、袋壁出菇:袋壁四周不定点的出现“侧生菇” 发生的原因是装袋过松。尤其是较为松软的培养料,在培养的后期,袋壁与培养料之间出现间隙,一旦生理成熟,在低温和光照诱导下,就会出现侧生菇。
防治方法:装袋时将料装紧压实,使上下均匀一致,料紧贴袋壁,就不会发生侧生菇了。
四、料面沿袋壁四周出菇
发生的原因是:
①袋口撑开过早;
②发菌时间过长,培养料表面菌丝老化和失水。
预防办法:
①采用合理可靠配方;
②掌握好料与水的比例,培养料含水量;
③掌握正确的灭菌操作培养料
④装袋时,pH值调整在7-8为宜。
⑤菌种购种,选用菌丝洁白、粗壮、浓密的优质菌种。
(1)菌丝发黄萎缩:接种后10-15天,菌丝逐渐发黄、稀疏、萎缩,不能继续往料内生长。
发生原因:
①培养室内温度高,通风不好,袋与袋间排放过紧,影响空气流通,料温往外散发困难,菌丝受高温伤害。
②料过湿且压得太实,透气不好,菌丝缺氧。
③灭菌不彻底,料内嗜热性细菌大量繁殖,争夺营养,抑制菌丝生长。
④培养室通风不好,二氧化碳浓度高。
预防办法:
①培养室的温度保持20℃左右为好。袋与袋间要略有间距,便于料温发散。高温天气,做好通风降温。
②掌握好料水比例。装袋做到松紧合适,发现料过湿时,可将袋移至强通风处,菌丝长过肩的菌袋可松开绑绳。以通气降湿。
③培养料常压灭菌,在100℃保持10小时可防止细菌污染现象发生。
(2)发菌后期菌丝生长缓慢,迟迟不满袋
发生原因:
①袋内不透气,菌丝缺氧,多见于两头扎口封闭式发菌培养。
②温度偏低,菌丝生长很慢,或停止生长。
预防办法:
①采用封闭式发菌培养时,当菌丝长入料3~5厘米时,将袋两头的扎绳解开,松动袋口,透入空气,或采用刺孔通气补氧。
②保持适温培养,室内温度不低于18℃。
(3)菌丝未满就出菇
发生原因:菌丝培养温度过低,温度适合出菇。
预防办法:适时栽培,低温栽培时,要加温培养菌丝,使温度维持在18℃以上。
防治方法:
① 适时发菌,缩短发菌时间,减少料面水分蒸发;
② 适时撑开袋口;
③ 发现料面失水,及时给予补充水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