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地蘑菇的生物学特性和栽培特性( 2003.09.29)
胡润芳 黄建成 林衍铨
?(福建省农业科学院耕作所,福州350013)
??1997年,福建省农科院植物保护研究所从日本引进了原产巴西的林地蘑菇?(Agaricussilvaticus)?,其药效比目前栽培的巴西蘑菇?(Agaricusblazei?Murill)更显著,具有减轻癌症患者痛苦,使癌细胞缩小,活化免疫功能之功效??[1,2]?。我们继实验室箱栽成功后,于1998年春季进行大棚栽培试验。然后,从栽培大棚床面上取重103g的子实体――菌盖直径7.5cm,菌盖中央菌肉厚1.3cm,菌柄长7.0cm,菌柄中部直径5.8cm,组织分离后获一菌株,定名为“林地蘑菇103”。然后对该菌株进行生物学特性和栽培特性研究,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材料与方法
?1.1供试菌株?林地蘑菇103菌株,为福建农科院耕作所选育菌株。
?1.2试验方法
?1.2.1碳源试验?在基础培养基[KH?2PO?41.0g,(NH?4)?2SO?42.0g,MgSO?40.5g,琼脂20g,水1000mL]中分别加2%葡萄糖、蔗糖、麦芽糖、淀粉、甲基纤维素作碳源,以基础培养基为对照,观察不同碳源对菌丝生长的影响。
?1.2.2氮源试验?在基础培养基(葡萄糖20g,KH?2PO?41.0g,MgSO?40.5g,琼脂20g,水1000mL)中分别加?0.2%?(NH?4)?2SO?4、KNO?3、尿素、蛋白胨、酵母膏、豆饼粉、麸皮作氮源,以基础培养基为对照,观察不同氮源对菌丝生长的影响。
?1.2.3温度试验?以PDA为供试培养基,设15℃、20℃、25℃、30℃和35℃5个温度梯度,观察不同温度对菌丝生长的影响。
?1.2.4pH试验?以PDA为供试培养基,以消煮后的pH值为准,设4.2、5.1、5.9、6.5、7.1、8.0和9.1七个pH梯度,观察不同pH对菌丝生长的影响。
?1.2.5接种培养与数据分析?所有试验均于试管斜面中央接种一块8mm×5mm的活化菌丝块,25℃恒温培养(除温度试验外),定期测量菌丝生长速度和生长势,每一试验每一处理设5次重复。菌丝长速为平均值,菌丝长势以菌丝粗细、疏密为据。
?1.2.6出菇试验
?1.2.6.1供试培养料箱栽培养料:稻草42%,牛粪45%,麸皮6%,玉米粉5%,碳酸钙2%,添加石膏1%,糖1%。大棚栽培培养料:稻草70%,牛粪30%,添加过磷酸钙2.5%,碳酸氢铵2.5%,石膏1%。培养料含水量65%,pH6.5。1m?2用两瓶麦粒栽培种(每瓶装干料200g)接种发菌,菌丝走透后覆土,进行出菇管理。
?1.2.6.2出菇条件箱栽置室温19~29℃下进行出菇管理,菇房空气相对湿度保持在80%~90%,每天通风2~3次。大棚栽培管理参阅本文“2.3大棚栽培管理一节”。
2结果分析
?2.1林地蘑菇103菌株的形态特征
?2.1.1菌丝形态特征?在常温(25℃)下,菌丝在PDA、PSA、麦粒、玉米粒及粪草等培养基上均能正常生长。在斜面培养基上,菌丝生长速度快,旺盛粗壮,白色,爬壁能力强,并有基内菌丝生长;在粪草培养基上,菌丝生长速度快,浓密,粗壮有力,洁白。
WX(18,222.1.2子实体形态特征?原基乳白色,子实体单生或丛生,个大体胖。菇盖初为乳白色,半球形,成熟时菌盖中央上凸,边缘向上微翘,形似“蒙古包”(图)。菌盖中央淡褐色,沿边缘颜色逐渐变浅。菌肉白色,质脆。菌盖直径4.0~8.0cm,菌盖中央菌肉厚度可达1.5cm,沿边缘渐薄。菌柄中生,近纺锤形,上下近等粗,中部膨大,直径3.8~6.1cm,菌柄长3.2~7.0cm。菌褶离生,初期为白色,后呈粉红色至黑褐色,孢子印褐色。
?2.2菌丝生理特征
?2.2.1不同碳源对菌丝生长的影响
?图林地蘑菇103菌株子实体?FigFruitbody of WTHXA.silvaticus103
该菌株菌丝可利用各种碳源,但不同碳源对菌丝生长的影响显著不同(表1)。以淀粉为碳源的菌丝长速最快,其次是蔗糖,且菌丝都很健壮。以甲基纤维素为碳源时,菌丝长速和长势都差。在无碳源的情况下,菌丝也能较快生长,但长势较弱。因此,淀粉是菌丝生长的最适碳源,蔗糖次之,而甲基纤维素不宜作为该菌株的碳源。
?
表1不同碳源对林地蘑菇菌丝生长速度与生长势的影响
Table1 Effect of different C?source sonth emycelium growth rateand growth vigor of A.silvaticus
碳源?C-?sources
菌丝生长速度(X±S)1)
Myceliumgrowthrate?(X±S)(mm/d)1)
菌丝长势2)
Myceliumgrowthvigor
2)?
差异显著性3)??Significance of difference??3)
0.05
0.01
淀粉Starch
3.6±0.06
+++
a
A
蔗糖Sucrose
3.1±0.6
+++
ab
AB
对照Contro
2.8±0.03
--
b
B
麦芽糖Maltose
2.7±0.04
++
b
B
葡萄糖Glucose
2.6±0.08
++
b
B
甲基纤维素Methylfibre
2.6±0.02
+
b
B
??1)?数据为5次重复的平均值The data were the average of five repetitions
???2)?+++表示菌丝长势最强,++表示菌丝长势强,+表示菌丝长势一般,-表示菌丝长势弱,下同+++represented that them ycelia grew most vigorously,++represented that them ycelia grew vigorously,+represented that them ycelia grew or dinarily,-represented that them ycelia grew weakly,similarly herein after
???3)?F=4.59??**?(F??0.01?=4.10)
?2.2.2不同氮源对菌丝生长的影响?菌丝在以硫酸铵和豆饼粉为氮源的培养基上生长快而健壮,与在其他氮源培养基上的生长速度差异显著(表2);其次是以酵母膏和蛋白胨为氮源的培养基;而以尿素为氮源时,菌丝不能生长。可见,硫酸铵和豆饼粉是较理想的氮源,而尿素则不宜选用。
?2.2.3不同温度对菌丝生长的影响?菌丝在15~35℃范围内都能生长(表3)。在15~30℃范围内,随着温度上升,菌丝生长速度加快,长势越来越好;当温度超过30℃以后,菌丝生长速度减慢,长势减弱。试验表明,菌丝生长的适宜温度为25~30℃。
表2不同氮源对林地蘑菇菌丝生长速度与生长势的影响?Table2 Effect of different N?source sonth emycelium grow thrateand growthvigorof A.Silvaticus
氮源?N?sources
菌丝生长速度(X±S)?Mycelium grow thrate?(X±S)(mm/d)
菌丝长势?Mycelium grow thvigor
差异显著性1)??Significance of difference1)
0.5
0.01
硫酸铵
2.9±0.02
+++
A
A
豆饼粉Soybeanmeal
2.6±0.02
+++
AB
A
酵母膏Yeastexrtact
2.4±0.05
++
AB
AB
蛋白胨Peptone
2.2±0.09
++
BC
AB
硝酸钾
1.7±0.02
+
C
B
麸皮Wheatbran
1.7±0.02
+
C
B
对照Control
1.6±0.07
+
C
B
尿素Urea
0
???1)?F=17.70??**?(F??0.01?=3.36)
?表3不同温度对林地蘑菇菌丝生长速度及生长势的影响
?Table3 Effect of different temperature on them ycelium grow thrate and grow thvigor of A.Silvaticus
测试项目?Itemstested
温度Temperatures(℃)
15
20
25
30
35
菌丝生长速度Mycelium grow thrate(mm/d)
1.0
1.8
3.5
4.5
0.8
菌丝生长势Mycelium grow thvigor
+
++
+++
+++
-
?2.2.4不同pH对菌丝生长的影响?菌丝在pH4.2~9.1的范围内均可生长(表4)。pH为4.2时,菌丝生长慢,长势弱,但在接种20d后,菌丝后期生长较健壮;pH为5.1~7.1时,菌丝生长健壮,长速快;pH为6.5时,菌丝生长速度最快;pH超过8.0,菌丝生长慢,长势也差。可见,菌丝生长适宜的pH为pH5.1~7.1,最适pH为6.5。
?表4不同pH对林地蘑菇菌丝生长速度及生长势的影响
?Table4 Effect of different pH on them ycelium grow thrate and grow thvigor of A.silvaticus
测试项目?Itemstested
pH
4.2
5.1
5.9
6.5
7.1
8.0
9.1
菌丝生长速度Myceliumgrowthrate(mm/d)
1.4
3.4
3.8
4.1
3.5
1.1
0.3
菌丝生长势Myceliumgrowthvigor
++
+++
+++
+++
+++
+
-
?2.3大棚栽培管理
?2.3.1培养料?用稻草、牛粪、麸皮和玉米粉为培养料进行出菇试验??[3]?。结果表明,适合子实体生长的培养料是稻草40%~70%,牛粪30%~45%,添加麸皮6%,玉米粉5%,碳酸氢铵?2.5%,?过磷酸钙2.5%,糖1%和石膏1%。培养料堆制发酵,经二次发酵后,培养料变成棕褐色,腐熟均匀,无异味,料内长满放射状的嗜热性微生物菌落。
?2.3.2接种发菌?料温降至30℃即可播种,1m?2用两瓶麦粒栽培种(每瓶装干料200g),菌种撒播,轻轻抖入料内,压实打平。温度控制在25~30℃,湿度控制在80%左右,可促进菌丝萌发与生长。
?2.3.3覆土?菌丝走透培养料后即可覆土。覆土应选用不含肥料、新鲜、保水、通气性能较好的大土粒。覆土厚度约3~4cm,土要预湿、消毒,含水量以60%~65%为佳,不能过湿。
?2.3.4温度?箱栽和大棚栽培出菇试验表明,子实体生长适温为19~29℃,在20~25℃范围内子实体商品质量最好:健壮、柄粗、盖厚、不易开伞。原基形成的最低温度为19℃,低于19℃时,原基难以形成;原基形成的最高温度为29℃,超过29℃,原基难以形成,已长出的子实体容易开伞、腐烂。林地蘑菇103菌株是一种偏高温型食用菌,只要根据当地气温与出菇适温,室内室外栽培均可出菇。
?2.3.5水分?培养料堆制发酵后含水量大约为60%~70%。偏干和偏湿的培养料都不利于菌丝生长,甚至会导致菌丝失活,不能出菇。空气相对湿度应保持在80%~90%,湿度过低,原基难以形成,子实体发育不良;湿度过高,子实体容易水肿,软烂,极易引起杂菌和害虫危害。出菇期间要细心管理,根据土层干湿情况适当喷水,避免将水直接喷在子实体上,并坚持一潮菇喷一次重水。
?2.3.6空气?播种后3d不通风,待菌丝生长旺盛后逐渐加大通风量。覆土后3~4d不通风,待菌丝爬上粗土时,通风量由小到大。出菇期间,需要充足的氧气。二氧化碳浓度过高,原基难以形成,子实体发育不良或停止发育,容易腐烂和发生病虫害。所以,出菇期间必须十分注意通风换气。
?2.3.7光照?在黑暗条件下,子实体分化发育较慢,商品质量差,产量低,一定量的散射光有利于子实体的分化和发育。
?2.3.8采收和加工?菌膜尚未破裂时,应及时采收。采后清除菇脚、死菇、老根并及时补土。停水3~5d后同以上方法管理。林地蘑菇103菌株菇大、菌盖厚、柄短而粗,采收后鲜菇可制成干品,香味浓郁。
3讨论
?林地蘑菇103菌株是一种适合在春秋两季栽培的偏高温型食(药)用菌。根据福州地区的气候条件,春栽4月中下旬播种,秋栽8月下旬至9月上旬播种。由于出菇期是在一年中温度较高的季节,容易受到杂菌和害虫危害,所以栽培管理要非常细心。春季同一时间播种,林地蘑菇比巴西蘑菇迟10d左右出菇。林地蘑菇103菌株第一潮菇出菇整齐均匀,鲜菇单朵重一般为45~90g,最重的可达100g以上,每平方米第一潮菇产量一般可达1.5kg~4kg。第一潮菇采收后,春栽易碰上高温,秋栽易碰上低温。但管理适当,还可以收第二、第三潮菇。林地蘑菇103菌株作为一种有待进一步开发的优质珍稀食(药)用菌,其遗传特性和高产栽培技术尚需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1]林衍铨,李开本,林兴生.太阳菇与姬松茸栽培比较及酯酶同工酶分析[J].福建农业学报,16(2)32~35.
?[2]李开本,林衍铨,何修金,等.太阳菇引种试验初报[J].福建农业科技,1998(5),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