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空心菇
1.症状及原因
在秋菇前期,特别是出菇高峰期,蘑菇菌柄髓部出现疏松的白色组织,甚至空心,在采摘切除菇根时清晰可见。切口处的菌柄易开裂反卷,外观不好看,直接影响蘑菇质量。空心菇主要是由于出菇期间水分管理不当造成的。在出菇期间,菇房(棚)温度高,湿度过低,覆土层较干燥,菇体水分蒸发快,迅速生长的子实体得不到水分补充,有时也会因气温低,子实体生长缓慢,在床面因停留时间过长而形成空心菇。
2.防治措施
应在产菇盛期及时喷水,并适当进行间歇喷重水,以免覆土层过干,使快速生长的子实体得到充足水分,同时也要注意温度的调控。
二、薄皮菇
1.症状及原因
表现为子实体瘦小柄长,开伞早和菌盖薄,用手触之菌盖易破碎。致病原因与床面出菇过密、温度偏高、培养料和覆土层较薄等有关,导致子实体生长过快,因营养供应不上而提早成熟。
2.防治措施
应在喷水期间加强通风,勿使菇房(棚)内温度过高;同时,适当增加培养料和土层的厚度,并注意控制出菇节奏和补肥。
三、球形菇
1.症状及原因
在出第一、第二潮菇时,子实体在床面上成簇成群长出,形成大小不一的球状菇体,称之为球形菇、球菇或群菇。出现原因主要与播种方式、覆土厚薄及菌种特性等有关,穴播、覆土太薄、老化的菌种均易产生球菇。
2.防治措施
采用混播法可减少球菇的发生;撒播或穴播前及时挖出老菌块,或适当增加土层厚度、铺料平整、厚薄一致,均可减少球菇发生。另外,采用优质菌种,不用老化菌种等劣质菌种。
四、锈斑菇
1.症状及原因
子实体出土后,菌盖表面产生褐色铁锈斑,又称水锈斑,仅发生在菌皮,不影响菌肉和菇的品质,但外观不佳,不适合加工制罐。主要原因是喷水后未及时通风,造成空气湿度过大,菇表面水分蒸发慢,使水滴长时间停留在菌盖表面所引起。
2.防治措施
覆土不能在有泉水的田地取用,不要用含铁锈、浮泥等杂质较多的水喷洒菇床。经常保持菇房(棚)空气清新,喷水后要及时通风排湿,防止空气相对湿度在95%以上。
五、红、绿根菇
1.症状及原因
表现为菌柄基部变红色或红褐色,有时为绿色。致病原因是出菇期间菇房(棚)温度偏高(18℃以上),料面喷水过多,覆土层含水量过大,通风不良,或者喷施葡萄糖液过多,喷用石灰水、尿素溶液浓度过高等。产菇后期,低温阶段喷水过多也会出现红根。
2.防治措施
喷水不能过量,要根据气候情况喷水,南风天不喷或少喷水;出菇期土层含水量不宜过多,采收前停止喷水,并调节通风量;施用农药或追肥要掌握好浓度,石灰水要澄清后使用,在喷施农药前应喷清水,在喷施肥料前后也应喷清水,特别是对小菇蕾喷水或施药、施肥时要格外留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