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菇网-食用菌产业门户网站
省级分站
分类网
  • 装袋机
  • 当前位置: 首页 » 技术 » 育种驯化 » 正文

    姬松茸研究进展


    【发布日期】:2004-11-09  【来源】:
    【核心提示】:姬松茸研究进展AdvancesintheStudyofAgaricusblazei郭倩 周昌艳 宋春艳 摘 要:综述了近年来姬松茸生物学特性

    姬松茸研究进展

    Advances in the Study of Agaricus blazei

    郭倩 周昌艳 宋春艳 

    摘 要:综述了近年来姬松茸生物学特性、栽培技术、营养价值、药效以及镉污染等方面的研究进展.

    关键词:姬松茸; 生物学特性; 栽培技术; 营养; 镉

    分类号:S646.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9873(2004)02-0059-06

    基金项目:上海市科委科技攻关项目"姬松茸的生物评价和种质创新"(编号:023112041)的部分内容

    作者简介:郭倩(1969-),男,1994年毕业于西南农业大学园艺系,南京农业大学微生物专业在读博士研究生,副研究员,主要从事食用菌遗传育种和工厂化栽培研究,发表主笔论文16篇.本文通讯作者,周昌艳

    作者单位:郭倩(上海市农业科学院食用菌研究所,上海市农业遗传育种重点实验室,上海,201106;南京农业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南京,210095) 

         周昌艳(上海市农业科学院食用菌研究所,上海市农业遗传育种重点实验室,上海,201106) 

         宋春艳(南京农业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南京,210095) 

    参考文献:

    [1]黄年来.巴西蘑菇值得研究和推广[J].中国食用菌,2000,19(1):11~14.

    [2]水野?卓(施圣茹译).姬松茸的抗癌奇迹[M].台北:世茂出版社,1998.92~128.

    [3]陈体强,李开本,黄大斌.福建省引种栽培姬松茸获得成功[J].中国食用菌,1994,13(2):41.

    [4]黄大斌,李开本,陈体强.姬松茸生物学特性研究初报[J].中国食用菌,1994,13(2):12~15.

    [5]隅古利光(黄年来译).巴西蘑菇[J].中国食用菌,2000,19(2):6~8.

    [6]江枝和,朱丹,杨佩玉.姬松茸主要生活条件与栽培工艺的研究[J].中国食用菌,1997,16(3):11~12.

    [7]杨佩玉,江枝和,朱丹,等.姬松茸若干菌性的研究[J].福建农科院学报,1994,9(4):55~59.

    [8]王永庄,刘建华,班立桐,等.姬松茸的生物学特性及栽培技术要点[J].天津农林科技,1998,(2):41~42.

    [9]方晓翠,杨志雷,梁旭清,等.双孢蘑菇、野蘑菇和姬松茸的过氧化物酶和酯酶的同工酶分析[J].中国食用菌,2002,21(4):34~36.

    [10]郭倩,潘迎捷,周昌艳,等.姬松茸菌株种质资源多样性的初步研究[J].食用菌学报,2003,10(1):12~16.

    [11]禹字本,吴华军.姬松茸袋栽集约化管理技术[J].中国食用菌,2002,21(6):32~33.

    [12]张绪璋,张智钗.蔗田套种姬松茸技术研究[J].福建农业科技,1998,27(4):411~414.

    [13]吴朝聘,杨彩霞.奶牛类不同配方对生长发育及产量影响研究[J].陕西农业科学,2003,(1):21,56.

    [14]吴朝聘,杨彩霞.姬松茸在几种家畜类培养料上的生长发育及产量效应[J].陕西农业科学,2002,(9):27~28.

    [15]何修金,杨佩玉,陈体强,等.姬松茸在福建的栽培[J].福建农业学报,1999,14(1):56~58.

    [16]许国城,陈政明,张祖堂.姬松茸高产栽培技术[J].福建农业科技,1998,27(1):16~17.

    [17]喻初权,张彩霞.姬松茸栽培工艺研究[J].湖南农业科学,2000,(2):37~38.

    [18]高禹珑,薛景珍,江汉湖,等.姬松茸北方栽培技术[J].食用菌,2003,25(1):29~30.

    [19]周新,栾东成.春末夏初最适栽培姬松茸[J].吉林蔬菜,2002,(2):29.

    [20]阮瑞国.姬松茸优质高产栽培技术[J].长江蔬菜,1999,(5):37~39.

    [21]陈福如,李开本,黄大斌.姬松茸主要杂菌害虫发生与防治[J].中国食用菌,1998,17(4):43~44.

    [22]林衍铨,黄建成,胡润芳. 巴西蘑菇常见病虫害及防治[J].中国食用菌,2000,19(3):21.

    [23]张萍华.杀菌剂对巴西蘑菇菌丝生长的影响[J].浙江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1,24(1):70~71.

    [24]黄年来,王建宝.姬松茸--具有神奇功效的食用菌[J].中国果蔬,2001,(1):31.

    [25]沈爱英,谷文英.复合酶法提取姬松茸子实体多糖的研究[J].食用菌,2001,23(3):7~9.

    [26]沈爱英,谷文英.姬松茸子实体水溶性多糖提取工艺的研究[J].中国食用菌,2002,21(1):15~17.

    [27]杨梅,周小兰,施巧琴.姬松茸多糖提取方法的研究[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8,14(1):85~89.

    [28]沈爱英.姬松茸子实体和菌丝体营养成分比较[J].食用菌,2002,24(4):7.

    [29]杨梅,林琳,张其昌.姬松茸菌丝深层培养及氨基酸分析研究[J].中国食用菌,1997,16(3):41~43.

    [30]张云凌.浅谈姬松茸的药效[J].中国林副特产,2001,59(4):40~41.

    [31]陈智毅,李清真,吴娱明,等.巴西蘑菇的食疗价值[J].中国食用菌,2001,20(4):4~6.

    [32]贾薇,张劲松,周昌艳,等.巴西蘑菇菌丝深层发酵培养条件的优化及成分分析[J].菌物系统,2002,21(4):573~579.

    [33]沈爱英,谷文英.姬松茸液体深层培养条件的研究[J].食用菌,2001,23(4):7~8.

    [34]周选围.姬松茸液体培养基的筛选[J].中国食用菌,2001,20(2):32~34.

    [35]陈涛.农田生态系统镉污染与防治[J].生态学报,1981,1(4):345~350.

    [36]李三暑,江枝和,杨佩玉.福建省姬松茸镉污染状况及其防治[J].江西农业大学学报,2000,22(1):94~97.

    [37]李三暑.镉、磷、钙在姬松茸细胞内的积累和分布特征及其交互作用[J].食用菌学报,2001,8(4):93~97.

    [38]李三暑,张晓俊,颜明娟,等.不同镉污染改良剂对姬松茸床栽和袋栽的影响[J].广西农业生物科学,2000,19(4):251~254.

    [39]李三暑,雷锦桂,陈惠成.镉对姬松茸细胞悬浮培养的影响及其在细胞中的分布[J].江西农业大学学报,2001,23(3):329~331.

    [40]李三暑,林新坚,陈惠成,等.姬松茸与双孢蘑菇不同菌株的RAPD扩增研究[J].食用菌学报,2002,9(3):1~4.

    [41]郭倩,凌霞芬.利用双孢蘑菇工厂化设备栽培姬松茸初探[J].中国食用菌,2003,22(1):11~12.

     
     
    [ 技术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违规举报 ]  [ 关闭窗口 ]

     
    0相关评论

     
    推荐图文
    推荐技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本站  |  发展历程  |  顾问团队  |  会员入会  |  招聘信息  |  收款方式  |  联系我们  |  隐私政策  |  使用协议  |  信息规范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  |  鄂ICP备20002293号-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