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给大家讲下草菇的栽培技术,以及铺培养料的方法。希望这篇文章能给大家带来些许的帮助。那么下面开始进入我们今天的主要内容。
铺培养料的方法,因栽培方式不同而有所区别。床式栽培铺料厚度,应根据培养料的种类及当时的气温而定。一般来说,气温为25℃左右时,棉籽壳料厚以13厘米左右为宜,稻草料厚以20厘米左右为宜;气温为30℃左右时,棉籽壳料厚10厘米左右,稻草料厚17厘米左右。若不进行后发酵,培养料进房后,应立即进行翻料,即将培养料抖松,以排除料内异味。同时,要使料松紧一致,厚薄均匀,整平并轻压。床面最好整成波浪式,以增加出菇面积。稻草作培养料时,一定要压实,最好采用长稻草扎把,每把直径20厘米左右。
有条件的蘑菇屋应随后用培养材料发酵,以增加真菌的产量。具体方法是:在堆放和发酵作物材料后,立即移动到蘑菇房,关闭门窗并预热。使料温达到60℃左右,保持4~6小时,而后小通风,逐渐降温至50℃左右,保持1~2天,然后开门窗通风,降低料温,准备播种;堆式栽培适用于稻草等长秸秆培养料。堆的大小依气温而定。气温低时,堆型可大些,气温高时,堆型应小些。气温在25℃左右时,堆宽75厘米,堆高35厘米。气温在30℃左右时,堆宽70厘米,堆高30厘米;气温在33℃以上时,堆宽60厘米,堆高29厘米左右;畦式栽培室外小畦以龟背式形状为好。在充分灌溉和渗透后,将石灰喷洒在捏合表面和周围。材料应以波浪形式放置,在表面撒上细菌,用力按压然后用塑料薄膜覆盖。
认真播种,铺好料后即可播种,播种时要选用优良的麻菇菌种。菌龄不宜过长或过短,最好当菌丝发到瓶底5天左右,且瓶内出现红褐色的厚垣孢子时播种。一般100平方米栽培面积,应播栽培种400瓶左右,以点播为好,株、行距均为10厘米。菌株在培养材料的表面上暴露一半。播种后,用木板轻轻压平材料表面,然后盖上塑料薄膜,保温。加强管理,控制料温料内最高温度应控制在45℃以下。若料温过高,应找出原因,及时降温。如是培养料过干,可浇水补湿降温;调节湿度料内含水量以百分之七十二左右为宜,可通过以下措施调节。
料面覆盖播种后料面覆盖塑料薄膜,有利于保温、保湿。4天后揭去薄膜,另盖上薄薄一层预湿稻草或1厘米左右厚的粒状菜园土,并喷10%的石灰水,使土湿润。室外露地栽培,应在畦面上搭塑料拱棚,以便保湿。其上盖草帘,既可保温,又可防太阳直射;料面喷水播种4天后,可在覆盖的稻草或土粒上喷水,尽量不使水流进料内。麻菇菌丝开始扭结时,喷好“出菇水”。当大量小白点状的幼蕾形成时,以保湿为主,料面暂停喷水。当菇蕾由白色变为鼠灰色时,再逐渐增加喷水量。当第一潮菇采收将近结束时,停止喷水,整理好床面,用塑料薄膜覆盖1~2天,以提高料面湿度。同时,加大通风量,增加光照,促使下一潮菇蕾形成。
地面喷洒器增加了空气的相对湿度,可以使用地面喷洒和空中喷洒等措施。注意通风菌丝的生长阶段。真菌菌丝可以耐受一定浓度的二氧化碳,可以在短时间内定期通风。在增殖阶段,虽然真菌对二氧化碳不是很敏感,但也要注意通风,增加通风次数,延长通风时间。一般每天应揭膜通风2~3次,每次10分钟左右。为防止湿度下降,揭膜前应先向地面和空间喷雾。控制光照刚播种后要避光,否则不利于菌丝萌发和吃料,还会提早现蕾,影响出菇数量和质量。5~7天要增加菇床光照。室内光照差时,应增开电灯,室外要去掉一切遮光物,但必须防止直射阳光照射。光照强度以500~1000勤为宜,每天照射10小时以上。
防治杂菌麻菇的杂菌有鬼伞、绿霉、石膏状霉菌等。防治方法是,选用无霉变且经过暴晒的原料,并用新鲜石灰水浸泡消毒,培养料最好浸过后发酵,再适当调成偏碱性,控制料温勿使其过高,注意通风,培育健壮菌丝。出现鬼伞,立即拔除。发生霉菌,及时撒石灰抑制。杀灭害虫主要有蜗牛、跳虫、蚯蚓等,应及时防治。室外畦床地面浇茶枯水或氨水,以杀死土里的蚯蚓。
适时采收是保证麻菇加工质量的重要环节。在合适的时间收获真菌,收获时,用一只手握住作物材料,用一只手轻轻拧下真菌。不要伤害周围的未成熟真菌。若要干制,则需将采收菇基部的污物去净,再用利刀从上至下剖成两片,但基部要连一些。然后放在阳光下置竹帘上暴晒或烘干,而后分级捆把包装,于干燥通风处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