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生活条件:
1、 营养条件:
金针菇菌丝生长和菇体发育所需的营养有碳水化合物、氮素营养、矿物质(即微量元素)和少量的维生素。碳水化合物主要是指糖分、纤维素、木质素。在栽培中利用的碳水化合物主要是棉籽壳、玉米芯和杂木屑等农副产品的下脚料。氮素营养是指在栽培配料中加入的麦麸、豆粕等原料。金针菇还需要矿质元素如磷、钾、钙、镁等,所以在培养中应加入一定量的磷酸二氢钾、硫酸镁等
2、 温度:
金针菇属于低温结实性菌类,气温在3℃左右也能缓慢生长,但对高温的抵抗力较弱,在34℃时菌丝就会停止生长。菇体形成和生长的温度范围是5~15℃,在12~15℃时子实体分化最快,形成的数量最多,6~8℃的温度适合工厂化栽培中白色金针菇的生长。
3、 湿度金针菇为喜湿性菌类,耐旱能力较弱。培养料含水量需要在60%~65%,培养阶段室内空气相对湿度要求在62%左右,这样菌丝生长最快,且不易感染杂菌。原基分化阶段的最适空气相对湿度为65%左右,出菇阶段应控制在85%~95%,并根据菇体不同的生长阶段进行微量的调节。
4、 空气:
金针菇是好气性菌类,在培养阶段和原基分化期,要适当加大通风量,以保证菌丝的健壮生长和原基的正常分化与发育。
5、光照:
金针菇是不需要光照就能生长的菌类,在菌丝的培养阶段不需要光线,但在原基(小菇)分化阶段需要适当的弱光照刺激,以诱导原基发生,在出菇阶段要给予适当的光线刺激,这样可以有效地调控菇体的整齐度,培育出优质的商品菇。
6、酸碱度:
金针菇喜弱酸性生长环境。培养料的酸碱度(pH)在3~8.4的范围内菌丝均可生长,最适pH为4~7。子实体生长时培养料的酸碱度以5~6为宜。在金针菇生产中一般都采用添加1%的轻质碳酸钙来调节酸碱度。
二、 主要病虫害的防治:
1、 发菌期的杂菌:
在菌袋生产和培养阶段,菌袋易出现杂菌,有绿霉、黄曲霉、根霉、链孢霉和细菌等,害虫有菇蚊、螨虫等。在生产的每个环节都要预防,从菌种质量上把关,有病虫的菌种不用,菌袋灭菌要彻底,冷却间和接种间的空气都要做百级净化处理,防止空气带病虫。发现带杂菌的菌袋要及时剔除,放入锅炉中烧毁,出菇房控制二氧化碳浓度在12000毫克/千克,相对湿度低于95%,温度低于8℃,常通风换气。菇房清空后要彻底消毒灭菌,并通风干燥后再进菌袋栽培,才能有效减少病虫害的发生。
2、 细菌性斑点病
患病子实体的菌盖上出现黄褐色锈状小斑点,初期为针头状大小,蔓延后扩大成绿豆粒大小的病斑,整丛的菇体患病影响菇体的商品性。病菌只危害菌盖表皮,不深入菌内,因此不会引起菌盖变形或腐烂。
防治方法是:菇房温度应控制在6℃以下,降低库房内空气相对湿度至80%以下,可有效控制病害的发生和发展。
3、 软腐病:
一般金针菇基部先受害,初呈褐色水渍状斑点,后逐渐扩大,随后病部产生灰白色絮状气生菌丝,组织逐渐软腐。当栽培室气温高于9℃、室内换气不足、二氧化碳浓度过高时,病害迅速扩展,造成菇体倒伏、腐烂。
病虫害严重威胁金针菇的生长,因此对主要病虫害一定要时刻警惕,一旦发生病虫害能够迅速应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