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猴头菇的三个形态特征
1.菌丝体
菌丝体是由许多条菌丝积集在一起构成的,是猴头菇的营养器官,其重要功能是吸收营养。
菌丝由猴头菇孢子萌发而来,孢子萌发时,先在一端伸出芽管,芽管不断发生分枝和延长,即形成菌丝。
菌丝由一个挨一个的管状细胞组成,直径10~20微米,壁薄,有横隔和分枝,也有锁状联合。
菌丝在马铃薯葡萄糖琼脂培养基(PDA培养基)上匍匐,线粒状、白色,培养基内菌丝发达。但其在不同培养基上会出现不同形态,例如,在含氮量较高的培养基上培养时,菌丝就变得细密而白,并稍有气生菌丝。
2.子实体
子实体是猴头菇的繁殖器官,人工栽培的目的就是获得子实体。
猴头菇子实体的形态与其他食用菌大不相同,近球形、白色块状、肉质、柔软,有清香味,基部狭窄、上部膨大,密生着的菌刺覆盖整个子实体,子实体直径一般5~20厘米,野生条件下也有更大的。
菌刺长短与环境条件有关,一般长1~3厘米,粗1~2毫米,呈长圆柱形,端部尖或略带弯曲。子实体内都由许多粗短分枝组成,但分枝极度肥厚而短缩、互相融合,呈花椰菜状,中间有小孔隙,全体成一大肉块。
子实体新鲜时白色,干后变浅黄色至浅褐色,形状像猴子的头,颜色像猴子的毛色,故名猴头菇。
3.孢子
孢子是猴头菇的有性繁殖体,好比农作物的种子,猴头菇的孢子着生在菌刺表面子实层的担子上,称为担孢子。
子实体成熟后,会从针状菌刺的子实层上散出几亿到几十亿个担玸子。
如将一个成熟的猴头菇菌刺朝下,放在黑纸上,温度和湿度条件适合,只要几个小时,黑纸上便会出现一个由孢子组成、与猴头菇 投影相似的图形,这个图形称为孢子印。孢子印白色,孢子在显微镜下透明无色,球形,直径4~6微米。
二:猴头菇的生活史
猴头菇的生活史与其他担子菌相似,需要经过担孢子、一次菌丝、二次菌丝、三次菌丝、担孢子等几个连续的发育阶段。
猴头菇的担孢子为单核,单倍体,有性的区别。担孢子在适宜的条件下萌发长出单核单倍体菌丝,称为一次菌丝。
一次菌丝在培养基斜面上生长得细而稀,在整个生活史中,存在的时间很短。不同性的两条一次菌丝接触,两个细胞就会相互融合成双核菌丝,即二次菌丝。
二次菌丝粗壮,生命力强,具有分裂和生长的能力。二次菌丝在猴头菇生活史中存在的时间最长。它在基质中生长一定时间后,就达到生理成熟,遇到适宜条件即在基质表面扭结成团,形成子实体原基,然后长大成子实体。子实体中组织化了的菌丝,称为三次菌丝。
三次菌丝呈假组织状,没有吸收水分和养分的功能,生理上与二次菌丝有所不同。随着子实体的长大,在其上长出菌刺,在菌刻上形成子实层,并长出担子。
担子是由双核菌丝的顶端细胞发育而成的。先是原担子细胞内的两个细胞核融合成为一个二倍体的核(称为合子),即进行核配。合子进行一次减数分裂,形成2个单倍体的核,然后这两个核再分别进行一次有丝分裂,即形成4个单倍体的细胞核进入担子小梗的尖端,形成担孢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