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菇菌种的分离:(1)种菇的挑选用作组织分离或孢子分离的平菇种菇,必在抗逆性强的高产群体中挑选出菇早、菇形圆整、柄短、肉厚、大小适中、无病虫危害,五六成熟(内菌膜部分破裂)的菇体作为种菇。
由于第一潮、第二潮菇较能体现早熟性状,而且菌棒养分充足、菇体健壮,用其作孢子分离或组织分离,易得到具有本品种(菌株)特征的菌丝体纯培养物(菌种)。所以,应在第一潮、第二潮菇中挑选种菇。(2)组织分离步骤平菇可采用组织分离法获得菌种。
主要步骤如下:第一步,挑选出菇早、菇形圆整、肉厚、大小适中、无病虫危害、五六成熟(内菌膜部分破裂)的菇体作为种菇,采收后装入无菌纸袋内(忌用塑料袋)。
第二步,在无菌条件下,先用酒精棉球对菇体进行表面消毒,然后手持菌柄将菇体撕成两半,取手术刀并用火焰灭菌,待刀冷却后在菌盖、菌柄交界处挑取米粒般大小的菌肉1块,移植到事先配制并经过灭菌的马铃薯琼脂培养基斜面上培养。
第三步,在温度25℃、干燥、避光的条件下培养3~5天,可看到分离物表面长出白色绒毛状菌丝,呈星芒状在培养基上生长。培养期间,应每隔1~2天检查1次,随时淘汰霉菌或细菌污染的培养物。培养10~15天后,再做1次转管培养,即可得到平菇母种。然后经栽培试验,确认其可以正常出菇后方可用于菌种生产和栽培。组织分离物获得的菌种不能直接作为生产用种,这是因为生产用种会数以千万倍地繁殖,而分离物未经过群体一致性的检验和种性检验。即使其亲本是优良品种,但这个分离物自身是否完全保留了亲本的优良性状,在未做全面检验和测试之前,仍是一无所知的。
目前,对食用菌菌种的某些生产性状虽可进行室内的初步鉴定,但是,作为生产上应用种源,完全靠实验室内的实验技术进行鉴定和测试还是远远不够的,还应对于未知性状的培养物做出菇试验。组织分离物栽培中将会有何种表现,在做出菇试验前,从理论上预测其与亲本的差异不会很大。
从数学概率论上分析,组织分离物的综合性状和质量水平会有3种情况:一是与亲本相近,但不会完全相同;二是优于亲本;三是劣于亲本。从生产实践中认识到,组织分离的培养物需要有较大的数量作基础,才可能获得优于亲本的个体。如果只是随手做1~2个或几个组织分离,虽然可获得菌种,但是做出菇试验的结果多表现性状不及亲本。基于上述原因,组织分离得到的培养物,未经全面鉴定和测试,不能作为生产用菌种投入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