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肝菌开水煮后再烹制
在牛肝菌干制品中,会混杂网孢牛肝菌及黄粉牛肝菌,因此牛肝菌最好先开水煮过后再烹制。以下两种有毒的牛肝菌要特别小心辨别。
网孢牛肝菌(有毒)
又名红牛肝菌、见手青。牛肝菌的一种,红色外表黄肉,手一撕开则迅速变绿变黑,狰狞得很,见手青的名从此而来。味道鲜美,误食后有小人国幻觉。少量误食不会致命。主要鉴别特征:菌盖半圆形,暗红色至灰红色,黄肉。菌管鲜黄至浅黄色。菌柄暗红色至玫红色,表面有细小鳞片,近菌柄基本部稍光滑。菌盖与菌柄的内部呈鲜黄色,然后变黄绿色。主要见于阔叶林下。
黄粉牛肝菌(有毒)
又名黄蘑菇,主要鉴别特征:颜色鲜艳,菌盖与菌柄表面敷有柠檬黄色粉末,采摘时可沾染手指。菌盖半球形,菌肉黄色至黄白色,菌柄中实。在云南较多见。
黑木耳也有“毒姐妹”
黑木耳是许多市民喜爱的菌类,但是一种叫叶状耳盘的菌与黑木耳的样子极为相似。
叶状耳盘菌(有毒)
俗名暗皮皿菌、毒木耳。主要鉴别特征:菌体呈片状,墨黑色。表面暗淡、无光泽,无皱褶,不透明,无弹性;味微苦、有麻味。水浸液呈黑色。在大理、楚雄、丽江等地均有分布,生于腐木上。
黑木耳(无毒)
呈耳状,形状较规则,黄褐色,表面具皱褶,较有光泽,半透明,有弹性;无苦、麻味。水浸液呈浅黄色。
小个子假鸡枞有剧毒
每到吃菌的季节,草鸡枞都深受市民的欢迎,价格也年年攀高。但是草鸡枞的模仿者灰花纹鹅膏可是有剧毒的,它们的菌盖颜色极相似,只不过剧毒的灰花纹鹅膏个体较小、菌柄浅灰色至灰黑色,基部膨大呈球形。
灰花纹鹅膏(剧毒)
又名麻毒伞,最毒的蘑菇之一,毒性极强。该菌个体稍小,菌盖深灰色或暗褐色至近黑色,具深色纤丝状隐花纹或斑纹,边缘无棱纹。菌褶离生,近白色,小菌褶渐狭。菌柄被浅灰褐色细小鳞片,近基部处呈球形膨大。菌环膜质,浅灰色,生于菌柄的上部。菌托白色,浅杯状。
隐花青鹅膏(无毒)
又名草鸡,主要鉴别特征:中等至较大,菌体粗壮。菌盖深灰色或暗褐色至近黑色,具深色纤丝状隐花纹或斑纹,边缘无棱纹。菌褶离生,白色,小菌褶渐狭。菌柄白色,具白色纤毛状纸粉末状鳞片,近基部处稍膨大。菌环膜质。白色,易碎,顶生或近顶生。菌托白色,浅杯状。昆明、普洱、保山、大理、楚雄、丽江等地均有分布,主要见于阔叶树或针阔混交林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