茯苓,茯苓的功效与作用及食用方法
性味归经
【性味】甘、淡,平。
①《本经》:“味甘,平。”
②《医学启源》:“《主治秘诀》云,性温,味淡。”
【归经】归心、肺、脾、肾经。
①《汤液本草》:“入手大阴,足大阳、少阳经。”
②《本草蒙筌》:“入膀胱、肾、肺。”
③《雷公炮制药性解》:“入肺、脾、小肠三经。”
④《本草经疏》:“入手足少阴,手太阳,足太阴、阳明经。”
功效主治
【功效】渗湿利水;健脾和胃;宁心安神。[1]
【主治】小便不利;水肿胀满;痰饮咳逆;呕吐;脾虚食少;泄泻;心悸不安;失眠健忘;遗精白浊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10-15g;或入丸散。宁心安神用朱砂拌。[1]
药用配伍
如偏于寒湿者,可与桂枝、白术等配伍;偏于湿热者,可与猪苓、泽泻等配伍;属于脾气虚者,可与党参、黄耆、白术等配伍;属虚寒者,还可配附子、白术等同用。对于脾虚运化失常所致泄泻、带下,应用茯苓有标本兼顾之效,常与党参、白术、山药等配伍。可用为补肺脾,治气虚之辅佐药。对于脾虚不能运化水湿,停聚化生痰饮之症,可用半夏、陈皮同用,也可配桂枝、白术同用。治痰湿入络、肩酸背痛,可配半夏、枳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