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温暖的温室葡萄大棚里,一株株葡萄还在沉睡中,而葡萄架下用葡萄枝条和稻草铺成的“温床“里,一颗颗大球盖菇茁壮生长着。日前,在浙江省湖州市长兴县龙山街道后洋村的包漾河果蔬专业合作社,记者看到了这种葡萄和食用菌套种的循环种植模式。
套种模式的“发明者”、基地负责人黄新良从2010年冬季就开始尝试葡萄套种蘑菇的种植模式。黄新良介绍,200多亩葡萄种植基地每年8月份采摘结束之后就空闲下来,于是他就想着找点创收的方法。“我以前种植过多年的食用菌,对这块的种植技术很了解。在市场上进行了解之后,发现大球盖菇的营养价值高,于是就开始进行试种。”黄新良介绍说。
经过1年的探索,黄新良的种植模式获得成功。记者发现,葡萄和大球盖菇套种,不仅仅是单一地获得经济效益,更是一种物尽其用的循环种植模式。“在葡萄的种植过程中,会产生葡萄藤、枝条等各种下脚料,而把它们进行粉碎之后则是有利于食用菌生长的投料;而大球盖菇在生长过程中,会将下脚料进行分解,变成有利于葡萄生长的小分子化合物。”黄新良告诉记者。
在种植基地里记者看到,葡萄藤下铺垫了15公分左右的稻草、秸秆等下脚料,大球盖菇在其间生长。据介绍,大球盖菇适应能力非常强,不怕冷、不怕湿,每年9月底、10月初种下去之后,到11月份便可以采摘了,生长周期十分短。另外,大球盖菇的生物效应在80%~100%之间,也就是说投放多少的下脚料便可以产出多少,产量十分高。
由于生长速度快,所以工人们每天都可以进行采摘,伴随着温度的上升,接下来每天可以采摘2次。“套种的葡萄藤下,大球盖菇的产量在5000斤/亩左右,按批发价3元/斤计算,产值可以达到1.5万元,再加上葡萄1万/亩的产值,整个基地的年产值可以达到2.5万/亩。”黄新良得意地向记者算起这笔经济账。
种植技术简单,经济效益可观,使得这种葡萄和大球盖菇的套种模式成为黄新良成功致富的“法宝”,不少的葡萄种植户都前来向他“取经”。接下来他还将继续扩大种植规模,拓宽销售渠道,让更多人品尝到葡萄架下产出的美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