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菇网-食用菌产业门户网站
省级分站
分类网
  • 装袋机
  • 当前位置: 首页 » 动态 » 产业动态 » 正文

    叶正和:白手起家走上富裕路 免费传经引领群众同致富


    【发布日期】:2012-03-27  【来源】:易菇网
    刘玉明特约记者 赵晓兰 文/图

      3月22日,在绵阳市三台县刘营镇五洋村,记者跟随叶正和走进他的养菇大棚。棚内食用菌香气扑鼻,一排排菌架上,长势喜人的鸡腿菇、姬菇、玉黄菇等蘑菇形成了一堵堵“菌墙”,让人眼前一亮。一提起叶正和,乡亲们无不翘起大拇指。在乡亲们的眼里,叶正和不仅是食用菌的代名词,更是乡亲们致富路上的“领头羊”。

       白手起家 种菇路上艰难多
           “要致富,就不要怕失败。”谈起自己种蘑菇的经历,叶正和颇为感慨。曾任镇农技员的叶正和文化水平不高,但他有舍得吃苦敢于专研的精神。任农技员期间,他研发的大春双季花生种植技术曾获得三台县政府颁发的 “农业科技创新二等奖”。2004年机构改革后,叶正和走上了打工之路。2007年,“不想长期帮人”的叶正和回到家乡,用在福建省一家种菇场学到的蘑菇种植技术,开始了他的创业之路。
      开办种菇场,对于只有6000多元积蓄的叶正和来说,显得异常艰难。筹款、找场地、购菌种……那些日子里,叶正和没有睡成一个好觉,直到项目落地才松了一口气。
      可麻烦事又来了。种菌对技术要求高,可叶正和从福建学到的技术似乎不太管用,连续两批菌种不仅没有见到效益,甚至连菌种钱、材料钱都搭了进去。家人都劝他不要再折腾了,妻子还以“过不下去了”为由,准备和他离婚。
      但是叶正和有一股拼劲,他认准了的路就要坚定地走下去。他瞒着家人又贷款买回了菌种,认真研究,仔细种植,在发菌的日子里,他几乎一天24小时都呆在棚里,生怕有一丝疏忽。当看到一道道菇墙上长出了一朵朵平菇,他所有的疲劳和担心都一扫而光。

      免费传经 引领群众同致富
      叶正和培育的蘑菇质量上乘,卖到了好价钱,还清了所有贷款之后还略有盈余。尝到甜头的叶正和一发不可收拾,先后投入3万多元租借了场地,对茶树菇、木耳、鸡腿菇、姬菇、玉黄菇等母种进行培育,并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年收入达20余万元。
      “种植过程中,最为关键的就是技术。”叶正和说,在食用菌种植中,每一个菌类品种的生产周期、培育方式都不一样,要分别掌握其生长所需的气候、温度和湿度。
      叶正和告诉记者,本地食用菌主要分春夏秋三季种植,而他通过技术改良,实现了四季种植。“比如姬菇,当其他农户在3月底就开始清棚,市场价格也由2元多提升到5、6元的时候,我们的姬菇就大面积上市。”叶正和说,通过“错峰种植”,可以实现双倍利润。
      看到叶正和种蘑菇发了财,许多群众纷纷请他传授种植技术。慷慨的叶正和没有掖着藏着,只要有群众来取经,他立即把种植技术传授给他们。看到大家的种植积极性很高,2009年,叶正和牵头成立了三台县刘营镇兴旺食用菌生产合作社,先后发展种植农户40余家,年生产食用菌规模达到400万袋,产值突破1000万元。

      搭伙种菇 强强联手闯市场
      为了提高食用菌品质,实现资源合理有效利用,扩大产品销售市场,叶正和决定与另一家更大规模的食用菌合作社三台县乐安镇述明食用菌生产合作社携手闯市场。
      在他的不懈努力下,该合作社理事长余述明被叶正和的精神所感动,决定提供援手,为叶正和的合作社提供技术,并免费将述明食用菌合作社的3个20万斤食用菌冻库提供给兴旺食用菌生产合作社使用。
      截至目前,两个合作社社员达200余户,遍布芦溪、灵兴、新生、新德等多个镇乡,年种植食用菌规模达1000万袋,年产值达2000余万元。“下一步,我们准备投资40万元改建生产基地,建立食用菌运输中转站,申报绿色食品论证检验。”叶正和表示,他对种蘑菇充满信心,并将坚持走下去,带领更多的群众共同致富。
     
     
    [ 动态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违规举报 ]  [ 关闭窗口 ]

     
    0相关评论

     
    推荐图文
    推荐动态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本站  |  发展历程  |  顾问团队  |  会员入会  |  招聘信息  |  收款方式  |  联系我们  |  隐私政策  |  使用协议  |  信息规范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  |  鄂ICP备20002293号-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