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到七八月份,通往山场经营所的路边、林间,除了苍翠的树木,最多见的风景就是一排排简易的晾晒架,一朵朵黑木耳像一片片娇羞的花瓣,带着山里人的期望,在大大的太阳下渐渐干透,走出大山,换回一沓沓的人民币。山里人喜欢它,亲昵地把它称作“黑牡丹”。
说起黑木耳在林城的栽培历史,可能许多人想象不到,这小小的黑牡丹,已经在小兴安岭的山林里盛开了40余载。黑木耳在小兴安岭的人工栽培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1977年。当时,因为柞木资源比较丰富,采用的是柞木段栽木耳。金山屯、南岔栽培比较多,红星、乌伊岭林业局也有零星栽培。段栽木耳的售价为每公斤20元左右,相当于当时一名林业职工月薪的三分之一。时至今日,段栽木耳依然是黑木耳界的宠儿,售价比地栽木耳高出一倍多。
1979年至1980年,段栽木耳进入辉煌时期。每个林业局都有职工开始尝试栽培木耳段,有的是依靠林场扶持,有的自己承包林子进行种植。在一些栽培规模较大的林场,甚至出现了一面山坡柞木都被砍掉的情景。但是,尽管段栽木耳种植已经初步形成规模,但因为计划经济限制了销售渠道,只能依靠国营的土特品经销公司经销,很多种植户除了卖掉一部分木耳创收,还有很大一部分留下,送给亲戚朋友。由于长期的过度采伐,在上个世纪80年代末,伊春林区陷入“资源危机、经济危困”的“两危”局面,所属林区的16个林业局有12个无林可采。柞树也因为发展段栽木耳而大量锐减,段栽木耳发展举步维艰。个别职工尝试用桦木等其他树种替代柞木进行栽培,但是效果均不理想。
1998年,随着天保工程的实施,伊春林区对采伐进行了严格限制,曾经有一位林场场长因为砍伐柞树被撤职。失去了主要生产原料,段栽木耳不得不渐渐退出历史舞台。刚刚吃到甜头的林业职工,怎能舍得放弃那一朵朵黑牡丹?当然不会!在1995年天保工程实施之前,森林资源匮乏较早的南岔、金山屯、翠峦几个区局就引进了地栽木耳技术,用阔叶树的锯末子作为主要原料,装入菌袋,进行黑木耳生产。因为发展段栽木耳已经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所以,地栽木耳栽培很快就在这里扎根发芽,结出了丰硕的果实。但是栽培规模并不大,全市只有几百万袋。其他区局的职工还在观望之中,谁也拿不准,失去了硬硬的柞木段的滋养,那一袋袋锯末子能绽放出同样值钱的黑牡丹吗?
2003年,随着地栽木耳栽培技术的逐渐推广,地栽木耳遍地开花。同段栽木耳相比较,地栽木耳原材料充足、廉价,而且产量高,平均利润在每袋1元左右。在翠峦林业局幺河经营所,1袋黑木耳的产值能达到2.5元,纯利润高达1.4元!这一年,不仅天随人愿,采摘季节都是晴好天气,而且市场价格高,小小的黑牡丹,让曾经因为无木可采而灰心叹气的林业职工踏上了致富之路。因为市场信息不够灵通,2004年,黑木耳市场经历了价格大跌的考验。这也让伊春市委、市政府看到:市场经济中,仅仅靠种植户们自己闯市场,摸着石头过河是不行的,政府的引导、扶持,才能真正让黑木耳经济壮大。
在多方调研和总结后,从2007年开始,市委、市政府一方面督促各地规范生产,一方面制定扶持政策,并加大对外宣传力度,扩大小兴安岭黑木耳的外埠市场。2008年,我市举办了首届小兴安岭原生态食用菌论坛,吸引全国各地专家和客商来到伊春,重点推介黑木耳,并成立了伊春市食用菌协会,使我市的黑木耳生产走上了一条更加规范的道路。
伊春市食用菌协会不仅吸收了各主管部门的负责人,还广泛吸收了黑木耳栽培的技术专家。协会充分发挥人才优势,发挥高层智囊团的作用,为黑木耳产业科学健康发展提出建议,为市委、市政府制定产业政策提供依据,成为企业与政府沟通的平台。通过提供市场信息服务,做好资金和物质服务,通过各种渠道帮助黑木耳栽培户联系生产原料,解决优质菌种问题。同时,协会还充分发挥科研、院校作用,通过采取业务培训、现场指导、电话咨询等方式开展技术服务,使我市的黑木耳栽培技术不断提高。伊春的黑木耳终于闯出了自己的市场,伊春市被中国食用菌协会授予“中国原生态食用菌基地”,被认定发展食用菌生产具有得天独厚的生产优势和资源优势。从2009年开始,黑木耳连续3年突破5亿袋,全市218个林场(所)都有黑木耳栽培户。年产干耳1.5万吨,总产值达到9亿多元,黑牡丹成了林业职工致富的绝对法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