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images.emushroom.net/201203/28/10-28-09-63-8548.jpg)
柞木村的李兴伟小两口正在查看木耳菌包
昔日打工如今招工
柞木村村名的由来,一说是当地林区盛产柞木,而柞木适宜栽培木耳。难怪村民说,柞木村天生就该栽培木耳。
记者探访柞木村时,集中“包菌”的工作刚刚结束,正是一年中难得的农闲时节。村党支部书记冷滨向记者介绍,柞木村90%的村民都在栽培黑木耳。而几年前,柞木村的大部分劳动力都在外出务工。
王玉刚曾经就在一河之隔的绥西村打工。六年前,绥西村人因木耳致富,而王玉刚给绥西村人帮工每天却只能挣20元左右的辛苦钱。
2006年,随着黑木耳的持续热销,扩大生产、更新技术成了整个东宁县的工作重点。柞木村这个距绥阳黑木耳批发大市场仅6公里小村子,很快引起了县里的注意。随着各类资金不断注入,股份制菌包厂、标准化育菌小区、黑木耳生产示范园区陆续建成投产。王玉刚和其他村民不必外出务工了,守家待地地栽培起黑木耳。每年王玉刚栽培4万袋黑木耳,今年每袋利润为0.5元到0.8元。
如今的柞木村村民,平时忙着自家一摊活,闲时在菌包厂打零工,一年到头都有钱赚。王玉刚说,现在柞木村家家抢着招工,尤其到了短促的木耳收摘季节,招工竞争的激烈程度可以用白热化来形容。这边有人刚喊出80元一天,那边就有人加码到100元,直到把工人“抢”到自己家。
放活反哺造就腾飞
58岁的李德海,是柞木村的热心人。他对记者说,黑木耳产业是上世纪九十年代开始兴起的,那时候无论收木耳还是栽培木耳的,都是一些“不安分的人”在干。村子里懂点儿技术的“土专家”就买些木头切好段,种上菌后扔到山上,天生天养。那时栽培木耳的人还不把木耳当成主业。一是因为靠天吃饭产量难以预料,二是那些年税费高,养木耳就要交特产税。老李向记者比划着,一大段木头,“风调雨顺”的年份最多能挣2元,而特产税就要缴0.5元,占很大比重了。另外销路也是问题,村民路子窄没法直接跟客商对接。而且一到收获季节,工商局的工作人员就纷纷出马,抓那些没交税的黑木耳商户,一旦被抓,扣了税,一车黑木耳的利润所剩无几。
李德海说,木耳真正赚钱还是近5年的事,绥阳镇建起了黑木耳批发大市场,以往偷偷摸摸的木耳商贩,被请进市场里,尊为客商。到了2006年,农业税、特产税一概都免了,黑木耳真成了可人的“黑玫瑰”。再加上专业菌包厂、育菌小区进驻村子,栽培技术得到了极大提升。
村民闫仁敏种了10亩玉米和大豆,在耕地紧缺的柞木村是个种地大户,他对2006年的农业税改革记忆犹新,不但免了农业税,10亩地的补贴一年就有1000多元。2006年闫仁敏搬进了新房子,对他来说,那一年意义重大。
木耳村再趟创新路
有了产业致富的基础,村里又开始谋划新的目标。冷滨介绍,这两年镇里拿出20多万元普及推广小孔栽培、春秋连作、冬耳生产等先进的栽培技术。争取将每年一季的木耳栽培发展到两季,亩效益从现在的七八千元,将提高到一万元。
27岁的村民李兴伟虽然是第一年在黑木耳产业挑大梁,却一点儿都不担心。因为他一直跟着父亲栽培木耳,李兴伟说,第一年自己做的规模不算大,只有三万袋,而他父亲栽培10万袋左右。因为栽培木耳多,李兴伟的父亲被村里人称为“李百万”。
科技不断进步,市场也方兴未艾,一些养殖户、经纪人,却从黑木耳产业的发展中感觉到一丝不安。孙彦军是最早开始栽培木耳的村民之一,说起最近五年的变化,孙彦军说,农业方面的条件是放宽了,但林业方面却严了。由于封山育林政策的实施,木头的价格一路飙升,以往家具厂扔了都没人要的锯末,现在却要托人找关系交订金才买到。
孙彦军栽培木耳用的锯末都是从俄罗斯进口的,他知道现在有人研究在阔叶锯末中少量掺入松木成分,也有人尝试碾碎麦秸充当锯末,他希望这些研究尽快有个好结果,不然原料问题可能成为制约黑木耳产业进一步发展的障碍。
村里的经纪人贺红艳说,栽培黑木耳虽然是一条致富路,但是近两年这条路的本钱越来越高了,希望在原料、技术上得到更多支持,让小山村的这朵“黑玫瑰”长开不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