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右主动帮助菇农采摘并搬运茶树菇。记者 游庆辉 摄
4月10日,泰宁县新桥乡大源村。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挂钩帮扶小分队一行13人来到该村,驻村入户挂钩帮扶。
大源村平均海拔800米,有672人,人均竹山11亩。竹山的收入是大源村民最主要的收入。
“竹山有大年、小年之分,今年是小年,笋会少很多,收入肯定减少。”晚饭后,房东严建华夫妇和记者坐在门口拉家常。从生产到生活,从开心事到烦心事,不知不觉已过21时。辞别他们时,记者看见村边田野里有一束光忽闪忽闪。
“这么晚了,还在忙什么呀?”记者深一脚浅一脚,走过几十米长的田埂,来到亮光处。
“今晚可能要下雨,我在查看菇棚有没有破损。”村民严根星答道。天边,一道道闪电正划破夜空。
50岁的严根星3年前开始在外村种植茶树菇,今年回村投资10多万元,共种植4个大棚、8万袋。记者一边帮他把大棚四周的保温膜遮上,一边和他聊了起来。
“种茶树菇比较辛苦,要像照顾孩子一样时时留意、事事上心。”严根星说,从原料准备、培植菌种到大棚湿度温度的控制、采摘时间的把握以及烘烤、包装等,哪一个环节都不能大意,都有很强的技术要求。
检查完大棚,记者又随老严进入大棚内查看温度、湿度以及茶树菇生长情况。
“茶树菇现在进入了采摘季节,我每天要采两次,一次是凌晨4点左右,一次是下午3点左右。”严根星说,这个季节要特别细心,如果遇到变天,随时要监控菇棚温度和湿度的变化。
老严说,虽然很辛苦,但是种茶树菇能赚钱,特别是今年,干茶树菇价格一公斤比去年增加了20元,约80元。“我预计今年可以收获3000公斤干茶树菇,扣除成本,纯利润将超过10万元。”老严满脸笑意。
聊着聊着,转眼已近23时。大棚外,豆大的雨倾盆而下。
4月11日7时多,记者再次来到大棚。老严和妻子已忙得满头大汗。记者赶忙加入其中,帮忙采摘茶树菇。采菇虽然不需要什么技术,但是一直保持半弯腰的姿势,一会儿工夫记者感到腰酸腿疼。
“老严,你为什么要回村种植茶树菇呢?”记者问。老严原来种植茶树菇的地方交通方便,田地更好,回村来,光新盖大棚就多花了2万元。
老严说,之所以回村种植茶树菇,是想带动村民们一起致富。
老严有他的打算。村民长期靠竹山生活,收入渠道单一,碰到像今年这样的小年或者不可预见的灾害,收入肯定将减少。
“都是乡亲,还有不少是亲戚,看着大家松一年、紧一年的,我很揪心。”老严说,自己不图名不图利,就是想示范给大家看。“只要有需要,我免费传授技术给大家。”
不过,目前全村还只有一户村民跟着他种了3万袋茶树菇。
“我很理解,大伙是怕万一亏了,承受不起。”老严说。
快到9时,采摘结束。老严共收获600多公斤新鲜茶树菇,大约可以烤出20多公斤干茶树菇。
老严把茶树菇送进炉里烘烤后,又冒雨卷起大棚四周的保鲜膜,让更多的湿气进入大棚,好让下一茬茶树菇更快生长。
离开大棚时,丰收了的老严对记者说:“种茶树菇利润挺不错的,你是记者,帮我在村民中多宣传宣传。
走出老远,雨中的老严忽然对记者喊道:“不种茶树菇也没关系,只要给大家多找些增收渠道就行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