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份来自市场1份来自省农科院基地 基地蘑菇肯定没有添加
●专家分析甲醛或是蘑菇自然代谢产物 煮熟后含量微乎其微
●专家分析甲醛或是蘑菇自然代谢产物 煮熟后含量微乎其微
来自:科巷菜场
甲醛含量:26.03mg/kg
4月初,山东青岛传出蘑菇含有甲醛的消息。金陵晚报记者随即在南京各大农贸市场做了一番探访,并收集了4份样品送往江苏省农业科学院农产品加工研究所进行检测。
经过一周的实验,昨天下午,记者拿到了实验报告。报告显示,4份送检样品全都被测出含有甲醛,而这4份蘑菇来自上海路农贸市场和科巷菜场。另外1份哪里来的呢?原来,为了让实验结果更有说服力,江苏省农业科学院农产品加工研究所还对该院宿迁合作基地采后直接运过来的双孢菇进行了检测。结果出乎所有人意料,这种生产与采后均可以确定没有人为添加甲醛的双孢菇,甲醛含量居然在所有样品中最高!
样品收集
结果分析
4份来自市场 1份来自基地
煮熟的蘑菇 甲醛含量微乎其微
来自:上海路农贸市场
甲醛含量:12.83mg/kg
白玉菇
上周,记者曾几次探访上海路农贸市场和科巷菜场,并在上海路农贸市场一家自称家里种的蘑菇摊前买了一份4元一斤的平菇,同时买了来自福建省某珍稀菇业有限公司的白玉菇,据摊主说这种白玉菇能放一周。
在科巷市场,记者买了市面上能见到的最便宜的2元一斤的平菇,和较贵的6元一斤的香菇。而江苏省农科院科研人员为了让实验有更好的对照更有说服力,特地运来宿迁蘑菇地里直接采下、整个过程未经任何处理的双孢菇。
仔细研究了实验数据并查阅了国内相关文献之后,江苏省农业科学院农产品加工研究所李鹏霞博士认为,可以基本确定甲醛是蘑菇自然生长代谢的产物。
李鹏霞分析说,蘑菇产生甲醛,只可能是三种原因:生长代谢产生,生产培育过程中添加,采后运输保鲜过程中加入。可以用排除法来确定最可能的原因。在5份样品中,唯一能确定生长和采后过程中没有人为加入甲醛的就只有江苏省农科院宿迁基地的双孢菇,“因为采了之后就立即从基地运送到农科院来了,生长过程中也可以确定没有加入。”
这样,对于双孢菇样品来说,唯一的原因只可能是自然生长培育过程中的代谢物。至于为何双孢菇甲醛含量反而最高,李鹏霞认为,这应该跟菌种有关,香菇甲醛含量也明显高于添过水的平菇。此前,2元一斤的平菇由于轻轻一捏就全是水,成为最大的“嫌疑犯”,没想到检测结果反而最低,2元一斤的平菇甲醛含量也低于自家种的4元一斤的平菇。
煮了之后,为何双孢菇甲醛含量会降低一半以上?李鹏霞认为,甲醛是挥发性物质,温度在60℃以上就会大量挥发掉。一般家里蘑菇都是煮熟了吃,那样甲醛就更少了,几乎可以忽略不计。
至于为何山东青岛的5份蘑菇样品测出的甲醛含量均在100mg/kg以上,李鹏霞表示,她不清楚山东青岛的那5份蘑菇具体是哪几种,因为很明显,不同种类的蘑菇甲醛含量相差很大,而且不同检测方法,由于精度准度不一样,实验结果也可能不一样。
李鹏霞同时强调,该所所检测的这5份蘑菇样品的甲醛含量,作为定性分析是很有说服力的,毕竟都检测出了甲醛,用其他方法不可能说测不到。5份样品互相比较也是可以的,毕竟是在同样条件同种方法下测出来的。但要跟其他方法其他地方的实验结果相比较,李鹏霞认为就不太有说服力了,不宜跟山东青岛的检测结果相比较。
来自:宿迁
甲醛含量:36.84mg/kg
双孢菇
先来看看实验是怎么做的。在南农读研一的张同学是这次实验的主要操作者,她告诉记者,实验从上周三开始,直到周日晚上终于完成,每天至少要做11个小时。而经过昨天一整个上午的计算,才得出了所有的实验数据。之所以要花费这么多时间,这是因为每个样品都要测3次,“只测两次的话,如果两次结果相差太大,就必须重做。”
实验方法是卫生部推荐的乙酰丙酮法测定食品中甲醛。第一步是取样称重。把蘑菇切碎,切成小拇指大小的小丁。每份样品称取10克,这自然是为了方便最后的计算。
第二步是加水打浆。把10克的样品放入一个玻璃试管,加水到20克,再放入打浆机,直到打碎成均匀的浆液为止。
第三步是吸取匀浆并定容。用移液枪吸取5克匀浆,加乙酸放入定容瓶,并定容到50毫升。
第四步是恒温水浴。把定容液放入85℃的恒温水浴锅1个小时。再加入乙酸铵和亚铁氰化钾,并常温放置半小时,这是为了沉淀蛋白质。
第五步是过滤。把匀浆里的果肉过滤掉,剩下的清夜再加入2毫升乙酰丙酮,1毫升样品提取液,用蒸馏水定容到10毫升,再沸水浴10分钟。
第六步也是最后一步,分光光度计检测甲醛含量。
由于5份样品全部测出了甲醛,张同学又选取甲醛含量最高的双孢菇,煮了10分钟再测了三次,这是为了观察蘑菇煮了之后甲醛含量是否会降低。
每天11小时 每个样品测3次
实验过程
进一步追问
来自:上海路农贸市场
甲醛含量:13.31mg/k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