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信阳市平桥区邢集镇以综合试验区建设为契机,按照“六个放大提升”的试验区建设总要求,把发展食用菌生产作为优化农业结构、促进农民增收、推动新农村建设的一项重要举措来抓,通过稳步推进、扩大规模、打造品牌,努力做大、做强、做优食用菌产业,取得了显著成效。
重服务扶持发展。邢集镇多渠道帮助菇农解决发展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积极提供技术、信息、市场、资金等多项服务。一是抓好培训学习。邢集镇通过举办各类食用菌生产培训班、组织镇村干部、食用菌种植户赴泌阳、潭家河、桐柏、湖北等地参观学习,全面提高菇农的种植水平;二是加强技术支持。该镇多方争取科研单位支持,聘请省农科院、农大专家教授担任食用菌生产技术顾问,对菇农进行高产栽培、无公害栽培、病虫害防治指导。另外,聘请专门技术员,长年驻村对菇农进行产前、产中、产后技术服务;三是拓宽服务内容。邢集镇扎实做好跟踪服务,对食用菌基地统一协调用水、用电问题,专门安装了两台变压器,为菇农协调土地500余亩用于建棚;积极搞好信贷服务,帮助菇农协调贷款200多万元;由镇政府牵头,组建益民食用菌专业合作社,同时注册了“天目山牌”商标,由镇农业中心主任王旭兼任理事长,定期组织菇农交流种植经验,解决技术难题,实行技术共享。
建基地带动发展。邢集镇结合农户种植习惯,合理规划,按照区域布局、集中连片的发展思路,选择罗楼村、周楼村、卞楼村、大方庄村等有栽培基础的村,因地制宜建基地,重点培育抓发展。高标准建立了罗楼村食用菌示范园和卞楼村食用菌示范园,形成示范效应,鼓励支持引导广大群众发展食用菌,不断增加专业户,逐步把罗楼村、卞楼村建成以基地为龙头,集菌种生产、销售和食用菌种植一体化的专业村。
勇探索,创新发展。在发展食用菌生产中,信阳市平桥区邢集镇力求找准切入点,突破难点,形成亮点,创造性地工作。一是创新思路。注重科学化、规模化、特色化,以品种多样化、菌种优良化、模式产业化为方向,以培育食用菌种植示范园为目标,以罗楼、卞楼食用菌示范园为依托,逐步扩大示范园种植面积,壮大规模,形成特色,使示范园成为带动群众致富的基地;二是创新模式。在品种加快发展袋料香菇,扩大黑木耳种植规模。在模式上既鼓励大棚栽培,也提供庭院栽培;既鼓励单季节生产,也提倡反季节生产。近两年,新引进的袋料香菇+黑木耳、花菇+黑木耳种植模式,提高了菇棚利用率,增加了菇农收入。
截至2011年底,全镇已种植黑木耳580万棒,年产量达14万公斤; 袋料香菇85万袋,年产量达25.5万公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