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3日晚八时许,在威宁开完会后正在草海管理处就餐的威宁县委常委、迤那镇党委书记马祥宏接到了该镇合心村村民马仙仙打来的电话。马仙仙告诉他:这两天又有十几位村民要求成为马仙仙种养殖合作社的社员。因为他们建大棚种植蘑菇的资金不足,就想咨询一下党委、政府,是否可以帮助他们协调贷款,最好是无息贷款了。马祥宏告诉马仙仙,群众的要求就是党委政府的工作,一定会想办法帮助他们协调解决贷款问题,请他们务必放心。得到满意答复的马仙仙连声说,“太好了!”
就在上月中旬,已从事蘑菇种植近一年并获得巨大效益的马仙仙与另外5家村民一起,成立了“马仙仙种养殖专业合作社”。马仙仙免费让他们学技术,把建合作社的意图给他们讲清楚,形成了一致意见,通过“公司十基地十农户”的模式,把蘑菇产业做大做强,在自己富裕的同时,带领更多的群众共同致富。为了实现这一目标,马仙仙郑重宣布,将自己的名字改为“马先”,意为在创业奋进的过程中将义无反顾、“一马当先”!
其实,马仙仙改变的,不仅仅是他的名字,还有一年来与他联系紧密的富有传奇色彩的故事。
只读过小学三年级的马仙仙,曾经出去打了七、八年工,勉强积攒了点钱后,回到家乡修了三间平房,并继续种地,基本解决了温饱问题。
2011年1月13日至15日,省委书记栗战书冒着严寒乘火车来到迤那镇进行“四帮四促”,吃住都在马仙仙家。在这几天中,腼腆的他在幽默风趣的栗战书书记面前总是无所适从,对答的话总共不过二十句。
面对这个憨厚朴实的汉子,栗战书书记鼓励他去寻找新的发展路子,改善自己的生产生活条件,在过上好日子的同时带动周边的群众一起致富。听了栗战书书记的话,马仙仙脱贫致富的的心被激活了。过了几天,省青年创业就业中心的技术人员还真的来了,热情细心地指导马仙仙学习食用菌种植技术。
在有关部门的帮扶支持下,马仙仙紧紧抓住机遇,建起了2个种植大棚。一个大棚一天能采摘400多斤蘑菇,除去所有成本,每天可赚1000多元。几个月下来,马仙仙光卖蘑菇就赚到了8万多元,这是他做梦也梦想到过的好事!
如今,尝到甜头的马仙仙已翻新了大房子,开起小百貨店和机动车修理店。并扩大种植规模,建起了5个大棚。5月4日上午,记者来到马仙仙家,他正在大棚里采蘑菇。一朵朵的鲜嫩的香菇装满了一个个提篮,他说今天早上采了100多斤。
“你这个香菇卖多少钱一斤?”
“都是批发,3块5一斤。”
“那你今天就有300多块钱的收入了?”
“不止啊,我还有200多斤平菇呢。批发也是2块多钱一斤,也有400多块钱。”
笑容可掬的马仙仙充满着自豪。
据他测算,今年他家仅蘑菇收入就可达20万元。他说这几天有斗古镇的10户、本村有6户农户想跟他学种蘑菇,加入他的合作社。鉴于斗古的气候特点,他准备教斗古的这10户农户种黑木耳,而且种黑木耳不需要建大棚,投入要少些。在斗古发展起黑木耳后,就将那里作为一个主要生产点。他还介绍,自己实在太忙,圈里喂养的20头生猪已经可以出栏了,但就没有时间去打理;紧接着还要引进仔猪喂养,并帮助其他农户发展好生猪养殖……侃侃而谈的马仙仙似乎有无尽的打算和思路,红扑扑的脸上写满了自信和希望。在他漂亮大房子的大门上,一副书写工整的对联格外引人注目:
构建和谐新迤那劳动增收提干劲 落实科学发展观创业带富要合心
如果说生产生活条件的改变只是外部的物化的改变,那么思想观念和精神面貌的改变才是最有决定性的改变,它将影响和感召着外部环境的改变。
昔日沉默寡言的马仙仙变了,他不再自卑和无奈,不再足不出户。相反,他变得活跃、热情,将自己掌握的种植蘑菇的技术,不计报酬、毫无保留地传授给其他群众。他告诉记者,妻子已经报名参加了厨师、电脑培训,等妻子培训结束后,自己就去把电脑好好的学好,一来可以在网上学习种植、养殖技术,二来可以更好地了解市场信心,有针对性地发展生产。但尽管如此,马仙仙还是凭着自己的聪明才智将种植养殖的技术学得很娴熟。
据邻居介绍,在去冬今春的农闲季节,每天到马仙仙家学习种植蘑菇的群众络绎不绝,多的时候一天就有二三十人。而马仙仙却总是乐此不疲地给他们讲解,示范。遇到前来调研考察的领导,他总是跑前跑后地给人家介绍,全然沉醉于自己的事业。
按常理,搞产业的人最不愿意有市场竞争。对此,有人问马仙仙:“别人学到了技术你不怕抢你的饭碗?”他说:“我不怕,如果他们学会了,我又来加工菌棒,给他们找销路,回收他们的产品,让菌产业形成气候。”在他的大脑里,全然没有那种保守的、狭隘的小农意识,而是具备了敢于用自己的实力应对市场化、规模化挑战的实业家的气质。感受到一种开放、开阔的气场。
创业的道路是艰辛而漫长的,而创业的实践与主导却是领导认同和社会评判的重要标准。
今年2月24日,国土资源部部长徐绍史、国务院扶贫办主任范小建来威宁调研时,来到马仙仙的蘑菇种植大棚,马仙仙一五一十地向徐绍史和范小建介绍了他种植蘑菇的情况,今后的发展方向。“我要帮助更多的人种植香菇,把规模做大,争取以后建个冷库,建个烘干房,延长产业链,把蘑菇产业做大做强。”
在马仙仙等人的示范带动下,如今,迤那镇处处呈现出你追我赶求发展的浓厚氛围,求生存,求发展,求崛起的精神,急、争、抢、干、拼、闯的精神,使昔日这一片沉寂的土地迸发出无尽的生机与活力。据介绍,仅在合心村,目前已建起了现代化的养鸡场和4个食用菌大棚。基地现有会员57户,带动了农户87户。大山村党员卯斌,带头领办养羊合作社,目前已带动农户60多户养羊800多只,每年养殖户人均收入可增加700多元。
马祥宏感慨地告诉记者:“目前,迤那镇广大群众求发展、求跨越的激情空前高涨。通过一年的努力,我们迤那镇‘撼天斗地求发展、合心合力构和谐、敢闯奋进促跨越’的目标初步实现。2011年,我们有8项指标如农民人均纯收入、固定资产投资、贷款余额、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等同比超过了40%。增比进位在全市排名第十一,在威宁排名第一,实现后发赶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