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菇采摘结束后,龙泉上垟镇源底村村民罗新培喜滋滋地把自家废菌棒收集起来,放到自家的废弃菌棒循环利用基地里。“以前废菌棒大都倾倒到河边路旁,不仅影响村庄美观,还污染环境。现在不同了,废菌棒成了宝贝疙瘩。”罗新培的脸笑成了一朵花。
食用菌是龙泉市农业主导产业之一,约占农民收入的三分之一,但每年随着食用菌生产周期的结束,大批量废弃菌棒如何处理便成为每一个村庄必须要面对的问题。上垟镇独辟蹊径,在浙江大学科研人员的帮助下,探索出了有效解决废弃菌棒的方法,目前被重新利用的废弃菌棒已有500多万袋。
据富源食用菌专业合作社负责人柳丽平介绍,他们从农民手中低价收购大量黑木耳废弃菌棒,通过加工再规模种植毛木耳,毛木耳采摘后的废弃菌棒与毛竹下脚料混合种植竹荪或草菇,竹荪或草菇的废弃料制作有机肥,用来种植土豆等农作物。
据了解,使用了旧料的菌棒与使用新料的菌棒相比,每袋能节省1元多,而使用毛木耳废菌棒种竹荪或草菇,每亩又可以节约1500多元成本。
源底村90%的农户都在发展食用菌。今年,该村共有50多户菇农从富源合作社取回“真经”,进行了废弃菌棒循环利用。目前,上垟镇的废弃菌棒技术已传到了查田镇,淤头村建立了20多亩废弃菌棒循环利用基地。
“我们用废菌棒种植毛木耳,比以前单纯使用新料种植毛木耳要节省将近一半的投入,特别是在目前毛木耳价格不高、生产原材料价格始终居高不下的情况下,这项技术为村民们节省了不少资金,给大家带来了很大的好处。”上垟镇有关负责人说。
如今,细心的村民们也发现,自从废菌棒循环利用技术大范围推广后,河流里、道路边已看不到废菌棒的踪影,河水清澈了,道路宽敞了,村容村貌变得更加干净整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