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多年来,姚淑先紧跟时代潮流,刻苦钻研、勇攀高峰,不断探索食用菌生产新技术,被《半月谈》杂志称为“种金播银的人”。上世纪60年代末,他在一所破庙里刻苦研究银耳栽培长达10年之久。而今,年过古稀的他,又在自家建立试验室,经过近几年的反复试验,姚淑先又上报八个专利,目前已获得实用新型专利证书三项和7个商标,成为中国食用菌界改革创新风云人物。
“这是滤气,银耳在这里长任何虫都进不去的,以后是用塑料瓶、用机械的。目前实验期间先这样做。我们是用滤气培养、滤气挥发,银耳在滤气当中培养,这样子就不用任何农药。”在深圳市的一所公寓里,我们采访到了年过古稀的银耳大王姚淑先。他兴致勃勃地向我们介绍了他最近新发明的包括激光微孔套袋在内的三项先进栽培技术。原来,平常银耳在栽培中极易感染细菌,采用姚淑先发明的“银耳培养防虫滤气套筒”、“银耳培养装置”和“激光微孔套袋”栽培银耳,就能彻底解决银耳栽培喷水喷药与遇虫害的问题,达到绿色无公害标准。
姚淑先生于古田县的一个中医世家。祖父、伯父都是当地有名的中医。十年动乱期间,他在一个破庙里开始了为期十年的银耳代料高产栽培技术研究探索,终于在1977年春获得成功。新代料使用后单产较原木栽培提高了20多倍,生产周期缩短了三分之一,他因此被誉为“银耳大王”。1978年,姚淑先无私地把技术公开奉献给社会。1982年11月14日《光明日报》在头版头条刊文《姚淑先探索到银耳高产科学途径》,报道了姚淑先的事迹。1984年,借助改革开放的东风,姚淑先到深圳特区创业,开创了香菇、银耳出口窗口。2003年起,年过古稀的姚淑先又开始本草菌业和银耳绿色栽培的研究。在1994年国际香菇节上,他荣获“银耳高产技术”、“香菇保鲜技术”和“香菇精选分级技术”等三项金奖;他编著的《银耳瓶栽技术问答》一书曾获全国农村读物二等奖。2008年,他被中国发展研究院、中国经济周刊杂志社等评为“时代先锋——第五届中国改革创新百佳人物”,“中国改革创新风云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