菜花黄,小麦青青。湖北团风县黄湖移民新区里,八个蘑菇大棚在春日下闪亮。
“要不是张哥,哪有今天?”移民刘金华和妻子曹林芬谈起蘑菇恩人,一脸的感激。
他们所说的张哥是团风县直机关工委副书记张钦平。
两年前,刘金华一家随南水北调丹江口库区二期移民来到团风黄湖新家。张钦平响应团风县委统一号召,负责帮扶刘家,自此结为“亲戚”。
张钦平真把刘金华家当亲戚。为鼓励刘金华自食其力,他平时嘘寒问暖外,还带刘金华到建筑市场上找工作。刘金华看到电视里介绍养蝎子致富,心痒痒的,就上北京学养蝎。可联想到养蝎人命运和技术难题,刘金华又打了退堂鼓。
一天,见到新家小区到处堆积的柴草,一个大胆的念头跳进刘金华脑海,种蘑菇!
想法很快得到张哥认同。刘金华从电脑上了解详情,只身去宜昌猇亭“康慧源”学习食用菌技术。3个月的学习是紧张而充实的,学费是2万元。
刘金华和爱人东挪西借11万元,租用3亩田地,建起了4个蘑菇大棚,添置了部分机械装备。
创业难呀!第一次由于消毒不到位,刘金华的蘑菇棒长满了绿霉。 “共有2000多棒,向外拉了3农用车,最少亏了6000多元”。谈起第一次种蘑菇经历,曹林芬眼眶湿润。
屋漏偏遇连绵雨。由于没有加兑除虫啉,出了头茬菇后,1000多棒蘑菇长满了菇虫,又损失了5000多元。
危急情况下,刘金华找到他的张哥。张钦平二话没说,到处联系银行贷款,并以自己工资抵押,贷了5万元贴息贷款。
今年春节,刘金华家蘑菇堆积如山,卖不动。张钦平了解情况后,跑遍黄州城,与菜贩子磨嘴皮,帮销了1000多公斤。
在张钦平建议下,刘金华联系王焕华、刘纪点成立了康路蘑菇合作社,共建起了8个蘑菇大棚,聘请了4位移民乡亲当帮工。王焕华家的一个大棚第一茬菇就赚回了成本。
有了张哥的慷慨相助,刘金华种蘑菇步入春天。今年3月,他家每天都能出售蘑菇150多公斤,累计收入达到30多万元,还在团风步行街买了套87.7平方米的商品房。
下一步,张钦平将带领他的移民亲戚争取政策扶持,朝蘑菇产业和菜篮子基地迈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