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菇网-食用菌产业门户网站
省级分站
分类网
  • 装袋机
  • 当前位置: 首页 » 动态 » 产业动态 » 正文

    探访安徽省临泉县王守红的农业循环经济


    【发布日期】:2004-11-23  【来源】:中国食用菌
    【核心提示】:王守红是临泉县长官镇的青年农民,他所创造的“牛―粪―菌―沼―肥”和“林―草―牧―菌―肥”农业循环经济模式,受到国家、省有

    王守红是临泉县长官镇的青年农民,他所创造的“牛―粪―菌―沼―肥”和“林―草―牧―菌―肥”农业循环经济模式,受到国家、省有关领导和部门的赞赏,荣获“安徽省农村致富带头人”称号。记者近日来到王守红家,探访奥秘。
         酒糟养出优质牛
         王守红的事业是从养肉牛开始的。他发现现在农村大量的麦秸、玉米秸等常被当作废物烧掉、扔掉,污染环境,影响卫生和交通,于是就把它收购来,通过青贮或氨化处理,变成喂牛的好饲料。
         他请来的美国养牛专家告诉他:“只有用高能量的饲料才能育出优质肉牛。”但这要消耗大量粮食粮食。为了节约粮食粮食,他经过试验,发明了“酒糟养牛法”。
         酒糟过去被酒厂当作废物,到处堆积,滋生虫蝇,污染环境,王守红拿它来喂牛,身价倍增。
         试验证明,酒糟中含有丰富的蛋白质、淀粉等营养物质和少量的酒精,经过高温消毒,与秸秆饲料掺在一起,香喷喷的,牛很爱吃,吃后不会生病,长得壮而快,肉质鲜嫩。他的养牛场被阜阳市畜牧局定为“优质肉牛肥育示范场”。
         “酒糟养牛法”使王守红实现了低成本高效益运转,牛越养越多。现在每年出栏200头左右,获利20多万元。他举办培训班,向广大村民传授这种技术,使当地的养牛业迅速发展起来。现在本县酒厂的酒糟全部被用来喂牛还不够,养牛户还把阜阳、亳州、河南息县等酒厂的酒糟买来喂牛。
         牛粪三用获大利
         随着养牛业的发展,牛粪越积越多,造成了环境污染。王守红通过反复实验和市场打探,找到了牛粪利用的三条路子,让牛粪出蘑菇、出沼气、出粮食粮食。他说:看上去是一堆牛粪,实际上是一堆钱。
         首先是用牛粪生产食用菌。他把大量的牛粪集中起来晒干,把农作物的秸秆粉碎后与牛粪掺在一起,经过发酵后便成了食用菌的培养基。他租了24间旧房,在房内搭起一排排的菌床,每排菌床共有7层。然后把培养基铺在菌床上,再把双孢菇的菌种种入培养基中,于是白嫩的双孢菇就陆续生长出来,种一次可采半年。这些双孢菇按合同运送到阜阳同创食品公司,由该公司加工成出口罐头。半年下来,每平方米菌床产的双孢菇可卖40-50元,10平方米的效益就可抵上种一亩粮。仅此一项,他就收入30多万元。而且,生产过蘑菇的培养基也成了优质有机肥料。
         三头牛的牛粪可种一亩地的食用菌,净赚5000元。王守红向当地农民传授这项技术,无偿提供菌种,带领许多农户用牛粪养蘑菇。仅这个镇卖到阜阳供出口的双孢菇就有800多吨。
         其次是用牛粪掺牛尿制造沼气。在王守红的引导下,当地的沼气事业也逐渐发展起来。沼气可作为做饭、照明的能源,沼渣是优质有机肥,沼液可代替农药。施沼渣、喷沼液的农作物,产量高、品质好、成本低,无化学残留,是市场上紧俏的有机食品。王守红家用沼渣种的玉米,棒子有一尺多长,玉米秸到秋后还是青的,而且甘甜。
         再就是把牛粪当商品直接出售。他组织大伙一起干,把大批牛粪收集起来,晒干、打包,每公斤0.30元,卖到全国许多省市,仅他一家的牛粪每年就卖4万多元。
         林下种草育蘑菇
         王守红还创造了“林―草―牧―菌―肥”的生产模式。他在荒地上栽杨树,在树林下种从美国引进的黑麦草。这种优质牧草适于冬天生长,正好弥补冬季青饲料的不足。牧草收了以后在林间搭棚种双孢菇。因林下有荫,利于双孢菇生长,并可延长收获期。而且在树下搭棚种菇,增加了土地的温度、湿度和肥力,又促进了树木的生长。一茬双孢菇收完后,其培养基又变成了优质有机肥。村民张旭龙学习王守红的种植模式,在5亩荒地上栽上杨树,杨树虽然才栽上3年,比一般5年的杨树长得还大。在林间一排排草棚内,白嫩的双孢菇一簇簇地冒出来。张旭龙说:“这片荒地,通过种草、养牛、育蘑菇,去年净赚3万元,今年效益更好。5年后,这片林子还可卖上十万八万的。”临泉县向全县推广了王守红的种植模式,长官、谭棚、韦寨等乡镇已形成规模。
         创办协会成大业
         王守红在县科协的支持下,2000年创办了临泉县长官黄牛协会,现已发展了1326家会员,遍及全省许多县市和河南、山东、上海等地。在协会中,有的从事黄牛养殖,有的种植食用菌,也有的从事营销、运输、加工和系列产品开发,他们在协会的统筹协调下开展工作,事业越发展越大。
         王守红还创办了一所设备齐全的黄牛技术培训学校,请专家到学校讲课,亲自向广大会员和村民传授养牛和发展循环经济的知识和技能,现在已办培训班35期,培训人员6000多。他依托协会组织一支高素质的营销队伍,营销人员长年走南闯北抓信息、找销路、拿订单,把黄牛、牛粪卖向全国,把食用菌卖向世界。去年,协会会员饲养黄牛1.8万头,出栏1.2万头,卖牛收入4800万元,卖牛粪收入近千万元,卖食用菌收入百万元。今年上半年,销售黄牛就达1.9万头。牛多了,牛粪多了,钱也多了,经济循环了起来。本报记者刘选武刘纯友
         安徽在线-安徽日报
        
        
        
        
        

     
     
    [ 动态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违规举报 ]  [ 关闭窗口 ]

     
    0相关评论

     
    推荐图文
    推荐动态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本站  |  发展历程  |  顾问团队  |  会员入会  |  招聘信息  |  收款方式  |  联系我们  |  隐私政策  |  使用协议  |  信息规范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  |  鄂ICP备20002293号-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