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万段菌菇棒,各个环节的人力问题一个电话就解决了,省时省力又方便。”日前,菇农范克裕将菌棒绑袋环节分包给菌菇棒生产专业队后,轻轻松松就完成了今年的菌棒生产。
范克裕是庆元县淤上乡石坝村香菇种植大户,从事香菇生产已多年。以前,他家做菌菇棒都是靠亲朋好友帮忙,虽然量不大,却花了好些时间。近两年,随着菌菇棒数量的逐年增加,人力短缺成了一大难题。
前段时间,他听闻有支菌菇棒生产专业队,只要一通电话,拌料、绑袋、机装、搬运、接种等各个生产环节都有人帮忙。怀着试试看的心态,范克裕打通了菌菇棒生产专业队组织者周介妹的电话,详细了解菌菇棒生产专业队的业务情况,选择了适合自家实际的“分包”业务,即绑袋环节雇用人员,高效率地完成了2万段菌菇棒的绑袋工作,为菌菇棒后续生产赢得了时间。
菇农轻松了,在家妇女也赚钱了。“菇农需要人手,我们有人手。既然有服务需求,也就会有市场空间。”周介妹说,成立菌菇棒生产专业队前,她靠的是山田和在工厂里做散工,经济来源单一。空闲时则帮人家做菌菇棒,做得多了,人家怕耽误时间就给了误工费。后来,她因绑袋手脚麻利被介绍到了其他菇农那里。慢慢地,她发现绑袋的收入不错,便做起了“半职业菇农”。
据周介妹介绍,现在她和很多“志同道合”的村民联合起来,成立了菌菇棒生产专业队。根据经验开设的“全场全包”和“单项分包”业务很畅销,这既保证了菇农种植菌棒的时间,又能够让“半职业菇农”揽下更多的活。
“绑袋项目是所有业务中最受欢迎的一项。”周介妹算了一笔帐,一个妇女平均一天能绑三四千袋菌菇棒,一袋一毛,每天也有三四百元收入,而相同条件下在工厂一天也就150-200元。相对于工厂,菌菇棒生产队基本安排在上半年,时间机动,谁有空谁去,下半年村民照样可以做农活、来料加工等,不影响正常的生产生活。
由于人工短缺催生的菌菇棒“订单式生产”不仅解决了菇农的烦恼,更重要的是解决了农村富余劳动力在家门口就业问题,是农民自己摸索出来的一条增收致富的“双赢”新渠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