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福建古田县工商局在一黑作坊查获35吨用工业柠檬酸泡制的可致癌金针菇,这些金针菇正准备销往福州的一些食品加工厂和罐头厂。据悉,加了柠檬酸的金针菇保质期一般在10个月至1年,长期食用可导致低钙血症。黑作坊老板表示,“自家生产的,自己一般不吃。”
致癌食品早已不再陌生和新鲜了,面对接连不断的爆料,我们不禁感叹道:当今社会,我们的餐桌上还有什么是可以放心地吃的!暂且不说此等有害商品在市场上的流通,就说每每这种新闻一出,大家就会很自然地想到小工厂、小作坊,而且必定如新闻中所提到的那样位于某个偏僻的村落,引起执法人员关注的必然是一道紧闭着的大门。
但是,让人气愤地恰恰是这扇紧闭着的大门:为什么执法部门永远都是在这些“毒品”流向了市场之后才发现,为什么就“这扇大门”就不能早一点被打开?
由此看来,终归还是由于相关部门的监测力度不够。例如,新闻中提到,工厂里查封的柠檬酸均未注明适用于食品加工,都是工业柠檬酸。那我们未免要问,为何如此小的工厂也能买到那么多的工业柠檬酸?假若相关部门能够严把这类工业原料的销售去路这一关口的话,也许就能杜绝此种工厂的产生。
再者:“当地工商部门表示,盐渍对柠檬酸的含量是有要求的,含量符合标准的,对人体没有危害;如果使用过量,不仅金针菇的质量会大打折扣,甚至不能食用。”那么,在金针菇成品流向市场的时候,怎么也没有相关的检测标准和程序呢?倘若有,这样的“毒品”便绝不会上了我们百姓的餐桌。
民以食为天,食品安全乃是第一重要的。既然我们一般人无法分辨餐盘中的金针菇是否有毒,那就需要国家和相关部门的帮助。归根到底,工商部门还是应该加大对食品的生产、流通监控力度,唯有严把食品之关,才能早早发现这一扇扇的“大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