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家以食用菌工厂化生产为唯一主业的农企。连续三年收入增长超过100%、产品净利润率30%以上、日产能即将跃居世界第一……雪榕生物的这串数字预示着,在传统农业经济的土壤上已有现代化农企在成长壮大。然而,这家现代化农企从成立到现在,也经历了三次转型,走过不少弯路。
“工厂化食用菌”定位
历经15年,这家“保鲜蔬菜出口种植加工”出身的传统企业,早已华丽转身为依托现代生物技术发展的现代化农企。公司高管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也坦言,在定位现有业务前,雪榕生物也走过不少“弯路”。
2002年,雪榕生物首先涉足生鲜蔬菜专卖领域,但因为消费者习惯“一站式”购物,而公司其他农产品难以配套供应,一年后公司不得不无奈退出;2004年到2009年间,公司又开始从事保鲜蔬菜出口和B2C供应,同样因为难以兼顾多品种供应而退出。
回忆这两段经历,公司副总裁王向东对记者分析道,“尽管公司此前仅仅蔬菜供应,但品种也很多,前端环节太长,是早期公司难以把控经营风险的原因。”他认为,国内农业企业一是可以发展平台业务,现有的成功例子是永辉超市,二是做大宗农产品的生产商和供应商,公司选择了后者。
公司缘何最终定位于“以工厂化食用菌为唯一主业”,王向东对记者道出了个中缘由。2001年日本对中国实行的部分农产品制裁措施,当时对国内农产品企业影响很大。尽管国内企业最终打赢了这场贸易持久战,但日本企业的质疑却让公司陷入思考:中国农产品不能标准化生产,食品安全从何保证?
无疑,标准化生产和食品安全是至今困扰国内农产品的难题。由于受体制制约,国内农业企业面临着多重经营矛盾:由于不能获得大规模农业生产用地,企业长时间致力于现代化、规模化生产的先天动力不足;农产品生产成本不能降低,导致中国在棉花、大豆等大宗产品上缺失话语权;“‘蒜’你狠”、“‘豆’你玩”现象表明,局部地区农产品的供求矛盾也在放大。
在逐渐认清问题后,雪榕生物从2005年开始,以食用菌工厂化生产为突破口,开始介入农产品工业化生产领域。2008年,雪榕生物正式退出传统的保鲜蔬菜出口行业,将农产品的工业化生产作为公司的唯一主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