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农业大学原校长、博士生导师李玉,是国际著名的菌物学家、中国工程院院士,现担任中国菌物学会理事长、中国食用菌协会副会长,吉林省食用菌产业化技术总负责人,吉林农业大学菌物研究所所长,是世界上以中国人名字命名黏菌种名的第一人。
李玉与菌类“结缘”始于1978年。那一年,我国开始恢复高考和研究生招生制度,李玉第一批考进了吉林农业大学,师从中国黏菌学研究的鼻祖——周宗璜教授,开始攻读真菌方向的硕士研究生。这是一条充满迷茫、枯燥、寂寞的求索之路。
为采集优良菌种、不断制作新的珍贵标本,李玉经常深入一些人迹罕至的地方。东北的大兴安岭、南国的西双版纳,都留下了他深深的足迹。8月的长白山脚下游人如织,山顶上却只有鸟雀共鸣,而在那里总有一个熟悉的身影,拿着放大镜在认真地搜寻着什么;10月的俄罗斯正是旅游的旺季,但在人迹罕至的深山老林里却有一个异国的老科学家,在用镊子小心地挖掘着什么。李玉就是这样,30多年如一日,在自己醉心的菌物世界里默默地求索着。
李玉常说:“内心似乎总有一股力量在牵引着我,让我不敢有丝毫懈怠。”李玉内心的那股力量,或许正是一个科学家探索大自然,想揭开大自然所有奥秘的那种冲动与追求吧!在这条少有人涉足的科研之路上,他一路风尘仆仆地走来,饱尝了艰辛,也收获了喜悦。
李玉搜集并保存的菌株和凭证标本多达1.2万份。经过深入研究、鉴定与系统评价,报道菌类1000余种,其中新种45个,中国新记录106个。他所搜集的黏菌种数400余种,超过世界已知黏菌数的三分之二,国际菌物学权威杂志收录了他命名的黏菌新种29个,他因此成为世界上以中国人名字命名黏菌种名的第一人。在国内,他率先对黏菌纲目中所有的重要科、属、种进行了超微结构、个体发育、化学成分及分子生物学的研究,提出了全新的系统学观点,使我国黏菌的研究居世界前列。
李玉在食用菌等菌物工程的研究上,也是硕果累累。他先后主持并带领团队完成40多项国家级菌类科技与工程研究项目,作出了突出贡献。而作为一名高校教授,在科研道路上不断进取的同时,他也从没懈怠过自己的教学事业。即使是在做校长搞行政工作的那几年,他也始终坚守在教学的第一线,并在国内率先建成了专、本、硕、博较为完整的菌物科学人才培养体系,其中博士后就有30多名、博士生导师40名,门下的硕士研究生更是不计其数。
在获得了科研与教学事业双丰收的同时,李玉教授在把科研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方面,也做了大量研究与探索。针对北方食用菌品种混杂、产业化程度低等状况,开展了符合北方生产环境的黑木耳、滑子蘑、香菇等品种的系统研发,提出“南蘑北移”、“东木西草”、“建设百公里食药用菌长廊”等合理化建议,被省政府采纳。目前,李玉率领的科研团队,已在东北多个市县联建生产示范基地,指导培训技术骨干8000多人,带动3万农户,创造直接经济效益60多亿元。为进一步推动食用菌产业化发展,在中国食用菌协会主办的全国“小蘑菇,大产业,健康万里行”的大型专题公益活动中,李玉担任专家团团长,亲自在国内10几个省市作了数十场报告,受众达万人以上,把食用菌工程创新技术推向了全国。
领跑一个产业的发展,不仅需要先进的技术,更要有超前的意识。李玉正带领着他的科研团队开展菌类的药用领域研究,为食用菌产业未来的发展寻找更为广阔的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