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洲村村民在合作社的菇棚内采摘木耳。
石洲村食用菌合作社产出的木耳
一个群山环抱的村庄,一座整齐的食用菌种植基地,一条致富之路正在逐渐开启。在佛山高明区荷城街道石洲村,党员干部带领村民办食用菌合作社,摸索致富门路。
“要利用好村里的资源,让村民富起来。而党员要牵头,要牵线搭桥。”石洲村党总支部书记陈成初说。
办合作社,让村民脱贫
2011年8月11日下午,石洲村社区服务中心礼堂内人头攒动,气氛热烈。27位村民在石洲食用菌专业合作社的章程上签下了自己的名字,从此,他们成为合作社的一员。
石洲村贫困村民罗群贞是合作社的社员之一。今年6月27日上午,在合作社的菇棚内,她正拿着塑料篮筐,聚精会神地采摘菇架上的木耳。
“现在每个月有1500元工资,工作不用日晒雨淋,年底还有希望拿到分红。”罗群贞会心一笑,向记者描述她现在的“待遇”。她还记得,去年正是村里党支部的干部亲自上门,跟她做工作,劝她加入食用菌合作社,不然,她可能还在外面的田地里,干着日晒雨淋的活。
将食用菌作为一个致富项目,这是石洲村党总支部去年的一项“大动作”。
去年,石洲村党总支部注意到,该村附近的中科信公司正在做一个食用菌的种植项目,能不能让村民跟他们合作?
陈成初和党总支部的干部尝试着向中科信公司提出合作意向,对方思考过后,欣然答应了。
随后,他和党总支部干部开始为成立合作社奔忙。“要办理环评、社会组织的牌照等很多手续,还要进村发动村民,合作社做起来确实不容易。”陈成初说,好几个月时间里,党员干部就在使劲为成立合作社牵线搭桥。
来自顺德容桂的梁胜文,是石洲村的驻村干部,去年到石洲后,就跟着村党支部,为合作社的事情东奔西跑。白天在部门之间奔忙,晚上还要进村做工作。中午忙不过来时,就干脆泡方便面充饥。晚上,从村民家里出来,通常已是11时多。
“合作社办起来了,没白忙。”梁胜文感慨道。最终,27户村民同意加入合作社。
在合作社的27户社员中,困难户有6户,帮扶户有9户。进入合作社后,他们不仅每人每月能领到1500元工资,在合作社经营成熟后,每年还将有分红,合计起来,年收入将达到4万元左右。
扩大生产规模,拓宽致富门路
“公司+基地+农户”,以此为模式,一个种养食用菌的致富项目,在石洲村成形了。目前,该项目建成的菇棚,已经从最初的3个,增加到13个,日产量也已经从半吨左右,增加到2到3吨。
“现在,我们也在和中科信公司协商,准备在菇棚内新增一条自动生产线。”陈成初说,生产线如果投用,从播种到打菇包,再到消毒,都将自动化作业,产量也会大大提高。
带领村民致富,石洲村党总支部还在继续摸索门路。陈成初告诉记者,除了已有的养殖、花卉种植、食用菌种植项目,村里正在探索农业旅游观光项目,比如种上一些观赏性的植物,在周边建设配套设施,形成旅游项目。“总之,要充分利用村里的资源,用项目带动更多村民致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