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菇网-食用菌产业门户网站
省级分站
分类网
  • 装袋机
  • 当前位置: 首页 » 动态 » 产业动态 » 正文

    宋爱荣——攀登中国药用真菌科研巅峰的科学家


    【发布日期】:2012-07-02  【来源】:中国食品报食用菌周刊  【作者】:刘琴
      

    核心提示:
          1993年8月,国际第一届蕈菌生物学及蕈菌产品大会在香港中文大学举行。在会上,她发表的论文《玉米、木耳大田立体高产栽培技术》,受到8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蕈菌专家和学者的首肯和高度重视。
          1996年6月,她应邀出席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召开的国际第二届蕈菌生物学及蕈菌产品会议。她发表的论文《七个白色金针菇新品种氨基酸的测定与分析》受到与会专家的好评和极大关注。
          她先后主持和参加了省部级重要研究课题12项,多次获得省部级科技进步一、二、三等奖;她担任主编的《玉米、平菇、木耳立体种植》科教片获国家农业部“神农奖”二等奖;她先后参加国际会议8次,在国际会议上发表重要学术论文10篇。
          她的“灰树花发酵液多糖的提取”已正式获得国家发明专利,荣获山东省科技进步一等奖。“灰树花发酵液多糖提取工艺及其药理作用研究”经中国科学院院士魏江春领衔的鉴定委员会鉴定,确认该项研究成果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现在,虽已年届花甲,但她还奋斗在食药用菌生产第一线,为山东莱芜赢汇、高密惠德等多家企业担当香菇、金针菇工厂化生产、全套生产设备技术指导及其产品深加工开发,研究出了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治疗肿瘤药品“樟芝胶囊”等一系列多糖产品。目前,正在研究山东省科技攻关课题“药用真菌多糖抗禽流感病毒”项目。
          她,就是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山东省应用真菌重点实验室主任、国际蕈菌生物学及蕈菌产品学会会员——宋爱荣。


          从小立大志 要当“红色工程师”

          1952年8月15日,宋爱荣出生在大连市沙河口区正仁街德友巷5号一个普通工人家庭。 
          小学期间,正赶上“向雷锋同志学习”、全国学习解放军的年代,宋爱荣立志当红色工程师,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小学毕业那一年,宋爱荣以大连市第4名的优异成绩考入辽宁师范学院附属中学。但轰轰烈烈的“文化大革命”让宋爱荣这一代人炽烈的求学梦破灭了。
           为了响应“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的号召,17岁的宋爱荣和同学来到离家1500里的辽宁省宽甸县夹皮沟公社大汤石大队插队落户。
           知青生活十分艰辛,一年到头根本见不到大米、白面。大队每人每年发给360斤玉米,女的还要省给男的吃。“断顿了”,就组织人到山上挖野菜、采蘑菇充饥。宋爱荣借此机会也认识了许多食用菌和毒菌。
           1971年,宋爱荣随父母返回原籍——山东省莱阳县龙旺庄公社周格庄大队插队落户。
           两年后,宋爱荣在基层组织推荐的基础上参加统一考试,最终被莱阳农校录取,毕业后留校当教师。1983年,根据上级的指示精神,“工农兵学员”出身的不能给本科生上课。领导提出三个岗位让宋爱荣选择:到科研处做管理工作;到工会做妇女工作;到农学系当秘书。
           宋爱荣经过激烈的思想斗争,毅然决定谢绝做行政工作的美意,转到农学系微生物实验室做专职实验员。
      
          “社会和农民需要我,我就觉得充实愉快”
     
           宋爱荣在实验室做实验的时候,经常碰到一些朴素勤劳的农民到微生物实验室咨询养蘑菇的知识,于是她对研究蘑菇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且与现任山东省食用菌专家顾问团团长蔡德华老师一起办了两期培训班,每期半月,为军队培养军地两用人才,为农民培养种蘑菇的骨干,同时还搞食用菌科学技术研究。
           在实践过程中,宋爱荣觉得食用菌的研究领域很广阔,未知数很多,需要深入研究。经领导批准,宋爱荣到四川大学微生物系微生物分类实验室进修。短短的一年时间,宋爱荣除了拼命学习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还掌握了真菌、放线菌的分类技术和细菌的鉴定技术等。学习结束后,宋爱荣回到学校给大学生代实验课,讲食用菌学。
           这时,社会上很重视食用菌的生产,很多县、乡纷纷请宋爱荣给农民讲食用菌,她说:“社会和农民需要我,我就觉得很充实,心情很愉快,干劲十足。”
           1990年,农业部要逐步在全国建立十大菌种场,首批四个,山东食用菌菌种厂设在莱阳农学院,这是北方第一个菌种场。学校任命宋爱荣为菌种场副场长,分管技术工作,并在齐河、潍坊、安丘、莘县、莱西等地建立了食用菌开发基地。
           在安丘县,宋爱荣看到一户农民七口人穿一条裤子,心里极不是滋味,就在安丘建立了香菇基地;在聊城,她看见一户农民全家盖一床又脏又重的被子,心里酸溜溜的。由于她的精心指导,农民因为种蘑菇发了财,生活改善了,有的住上了小楼,她心里美滋滋的。
           为了使食用菌生产达到国际产业化水平,宋爱荣受聘牟平“九发食用菌公司”为顾问,与意大利阿尔发公司合资,实现蘑菇生产工厂化。
           宋爱荣为山东食用菌的生产、开发和推广,功勋卓著,成绩显赫,受到各级领导和专家的称颂和政府的奖励。1992年,宋爱荣被评聘为副研究员,1999年,被破格评聘为研究员,终于实现了当红色工程师的梦想。  
     
            20年采集218种标本 发现珍稀菌“灰树花”

           宋爱荣决心以食用菌研究开发为基地向科学巅峰登攀。
           自从1983年转到微生物教研室后,宋爱荣就特别注重采集整理食用菌标本。20年间,她采集了218种标本。在采制标本的过程中,宋爱荣发现了一朵浅灰色、形体细长优雅的蘑菇,这种蘑菇的学名叫灰树花,是一种极其稀少的食药两用菌。经研究,宋爱荣惊奇地发现灰树花营养价值极高,氨基酸含量高达30%,主要成分多糖具有抗肿瘤、调节血糖、血脂,提高人体免疫力的神奇功效。
           宋爱荣想:如此高贵的菌类,如果能繁育推广,制药治病保健,岂不造福天下百姓?但她深知:多糖研究是21世纪世界研究的前沿课题,不搞,就攀不上世界巅峰;却步,是胆怯懦弱的表现;抛弃,弃之可惜,她不甘心呀!怎么办?
           宋爱荣和爱人黄宝利商量,拿出自家多年储蓄的两万元用以购买药品、器材等,先搞小型试验。她在实验室分离出灰树花菌种,再人工栽培。经过认真的比较试验,科学测定其不同品种的营养价值、多糖含量、蛋白含量、核酸含量,最后筛选出较为理想的品种。但灰树花子实体的培育非常困难,灰树花的生物转化率很低,如:一斤培养基干料可出平菇2—3斤,同样条件,灰树花只出菇3—4两,如此低的产量和高昂的成本,农民怎能接受?怎样栽培推广呢?
           这时,欧美和日本等发达国家已充分认识到灰树花的食用和药用价值,日本人用来抗癌、降血压、降血脂等药用。在一次与国外同行的交流中,宋爱荣得知日本神户医科大学教授难波宏章已从灰树花菇体中成功提取多糖的信息,这对她是启迪,也是激励。她觉得,中国的灰树花都是野生的,固体栽培难,资源匮乏;子实体来源不同,易附着重金属离子;品种混杂,抗肿瘤效果不一;以子实体提取多糖,成本过高,常规提取方法采用的化学试剂有药物残留,我们不能用,搞保健品,首先要保证无毒无副作用,对身体有益。
           到底怎么办?宋爱荣似乎走入了死胡同。 
     
           发酵液中提取多糖 攻克世界前沿课题

           为了解决这个难题,宋爱荣不仅阅读大量的资料,还进行了反复的科学试验,终于在1996年大胆创新思路,决定用液体发酵的方法大量繁殖灰树花菌丝体,然后从发酵液中提取多糖。
           搞灰树花的液体发酵,这是史无前例的事。宋爱荣翻阅大量书刊和实验,晚上观察记录液体发酵的条件和变化,白天借用小型振荡器坚持试验。经一个多月的试验,做了几十个样品,终于克服了弊端,保证多糖。
           试验要扩大,但资金和器械不够,从农学系遗传实验室借来新进的旋转摇床,能摇3万毫升的发酵液,7天后提取粗多糖,进而提取了纯多糖。这项极具开发前景的科研课题,受到学校和省科技厅的高度重视,1998年,被列为山东省九五重大攻关课题,拨款40万元作为科研经费。学校拨了45万元配套费,并腾出18间房屋,从全院6个专业选调8人组成灰树花多糖研究课题组,宋爱荣为主持人。
           2000年6月到2001年5月搞中试,不搞中试就不能保证药品的安全无毒,不能保证人身健康;不搞中试,就不能产业化,不能把产品推向社会。要搞中试需要综合知识和能力,调试——发酵——提取,共做了5个循环,全组8个人不分男女,日夜24小时轮流守在实验室里,三顿饭送到实验室,睡在实验室。在挥汗如雨的忙碌中,当第一批灰树花胶囊灌装出来的时候,蒸笼一般的车间里霎时一片欢腾。
           1999年11月,宋爱荣向国家申请专利,2003年5月8日获得专利证书。
           从子实体提取多糖到液体发酵提取多糖,是研究思路和研究手段的重大突破,质的飞跃,保证了灰树花多糖质量和生产的工厂化,取得了成功,大大超过日本人的研究水平,达到国际领先。
           宋爱荣一步一个脚印,从基础理论研究到应用研究,从食用菌的开发推广到技术攻关,从食用菌研究到药用菌研究,从一般保健品研究到最终攻克难关达到国际领先。
           当记者问宋爱荣成功的秘诀时,她说:“要干就要干到底,要有坚韧不拔的精神,不当缩头乌龟;越困难越要坚持下去,坚持到底才能胜利。没有韧劲,就攀登不到顶点,甚至前功尽弃。不能克服困难称不上科学家。”

     
    关键词: 宋爱荣 药用真菌
     
    [ 动态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违规举报 ]  [ 关闭窗口 ]

     
    0相关评论

     
    推荐图文
    推荐动态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本站  |  发展历程  |  顾问团队  |  会员入会  |  招聘信息  |  收款方式  |  联系我们  |  隐私政策  |  使用协议  |  信息规范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  |  鄂ICP备20002293号-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