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拉萨市场每天消费各类食用菌在5吨以上,其中平菇、香菇、金针菇绝大部分为本地产,而珍稀食用菌(杏鲍菇等)主要为外地运来。
国家食用菌产业技术体系拉萨综合试验站工作人员介绍,珍稀食用菌在本地市场发展前景最为广阔,市民今后可吃上本地产珍稀食用菌。
本地栽培的平菇可大量供应市场。
拉萨食用菌消费 品种单一
国家食用菌产业技术体系拉萨综合试验站站长熊卫萍介绍,目前拉萨市场食用菌消费存在品种单一的现象。各大菜市场除了销售平菇、香菇以及金针菇较多外,其余的杏鲍菇、茶树菇、鸡腿菇等都很少销售,有的甚至没有。
“目前拉萨市场上的平菇、香菇、金针菇70%至80%左右为本地产,珍稀食用菌如杏鲍菇、鸡腿菇等则绝大部分是区外产。”熊卫萍说,由于本地缺乏对食用菌的深加工能力,所以种植户主要以满足本地市场新鲜食用为主,随着城市经济的日益发展,食用菌市场需求呈逐年递增。
但除了平菇、香菇、金针菇已经实现了大规模栽培供应市场外,其余的食用菌还没有形成趋势,导致供应市场品种过于单一、档次偏低。自治区农牧科学院蔬菜研究所栽培研究室专门对本地食用菌栽培技术进行研究,2008年加入国家食用菌产业技术体系,成立了拉萨综合试验站。
西藏食用菌生产起步较晚,经验相对不足,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本地食用菌产业的发展。食用菌生产属于朝阳产业,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特别是珍稀食用菌。
培植珍稀食用菌 利润更可观
据介绍,珍稀食用菌在口感、营养价值等方面有着更大的优势,但由于珍稀食用菌对市场而言属于新生事物,而本地栽培户又是“小、散、乱”的现状,无法形成规模,供应也不稳定,导致拉萨本地珍稀食用菌市场未完全开发,仅有的市场也被区外规模化栽培基地的产品占据。
“目前拉萨市场上,消费珍稀食用菌的主要群体是高档餐饮场所和一些大型的火锅店等。许多宾馆饭店的高档菌类都由内地购进,不能适应市场需要。以杏鲍菇为例,价格每公斤在20元左右,普通民众一下难以接受。”熊卫萍说,而且本地没有规模化的栽培基地,价格上也没有优势。
但对栽培食用菌的种殖户们来说,培育珍稀食用菌的利润比培育平菇、香菇等要高出很多。
“我们实验站培育的珍稀食用菌鸡腿菇和香魏蘑,技术已经非常成熟了。正常情况下,生物转化率达到了60%左右(培育原料为棉籽壳,一公斤棉籽壳可以培育出0.6公斤食用菌),市场上,一公斤香魏蘑的价格在30元以上,也就是说一公斤棉籽壳可以达到18元产值。同样用一公斤棉籽壳培育平菇,生物转化率为250%左右,市场上一公斤平菇的价格是5元。这样算下来,用来培育平菇一公斤棉籽的产值是12.5元。”试验站培育基地工作人员曹先生说,在每公斤棉籽等成本基本相同的情况下,利润可以整整多出5元以上。
珍稀食用菌推广 还在认可阶段
既然珍稀食用菌有着如此多的优势,为何目前在本地还没有推广?是否存在技术难题?
熊卫萍介绍,平菇、香菇由于本地消费市场容量呈基本饱和状态,扩展空间不大,金针菇目前呈供不应求的趋势。珍稀食用菌在本地市场发展前景最为广阔。
“鸡腿菇、猴头菇、香魏蘑、双孢菇等珍稀食用菌的本地培育技术其实非常成熟,我们主导的‘西藏食用菌栽培技术创新集成与示范’项目被中国食用菌协会认定为国内先进水平。全面推广技术上没有问题。而且如果种植户有需要,我们目前可以为他们提供免费的菌种和技术指导。但由于市场还没有大规模地接纳珍稀食用菌,而且本地没有大规模的栽培基地,散户们培植出来的珍稀食用菌价格上与内地运来的没有优势。”熊卫萍说,如果政府部门能够对本地食用菌产业进行扶持,发展前景将十分广阔。
其实相比内地,拉萨在食用菌的培育环境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拉萨地处高原,夏季温度不高,适合培育低温型食用菌。如平菇、香菇、金针菇在内地通常是秋末、冬季或者早春最适合培育,而拉萨夏季正好适合这三种食用菌生长。同时,本地食用菌培育也有劣势,气候过于干燥,不利于食用菌生长发育。同时气压过低也会给灭菌环节造成影响。
“规模化培植可以比较容易地解决这些问题,而且本地的气温条件很大程度上可以节约成本。目前本地对珍稀食用菌还处于逐渐认可的阶段,今后市场的发展前景肯定会很好。市民一定可以吃上本地产的珍稀食用菌。”熊卫萍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