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面烈日当头,温室大棚里却是清新凉爽。日前,记者走进了缙云县珍稀食用菌专业合作社的可调控食用菌温室大棚,只见架子上高高垒起鼓胀的菌棒,上面结满了茂密的秀珍菇,菌菇绽放,长势喜人。
“大棚里的雾气大了,只要轻轻一摇操控杆,棚顶上的侧棚就会慢慢打开,可以驱散雾气;秀珍菇在生长旺盛期需氧量大,只要轻轻一按按钮,就可以打开大棚的气窗,加速空气流动……”大棚里的工作人员开始向记者展示起了这座可调控食用菌温室大棚的“独到之处”。
“我们从事食用菌生产已经有10年了,探索工厂化生产也有5年时间,通过建设可调控温室大棚,我们想进一步提高食用菌生产的效益。”合作社总经理蔡俊冲告诉记者,目前,合作社主营杏鲍菇、秀珍菇,已建成杏鲍菇环境智能化可控菇房4幢,秀珍菇高架菇房15幢。
前几年,蔡俊冲了解到,一种珍稀食用菌新品种秀珍菇在上海等地市场流行起来,销价甚高,而且供不应求。在捕捉到这一商机后,蔡俊冲开始尝试秀珍菇种植。经过多年的摸索与实践后,蔡俊冲已经成功掌握反季节培育秀珍菇技术,秀珍菇每棒产量从传统的0.2公斤提高到0.4公斤,每棒产值从1.6元提高到3元。
“食用菌生产要提高效益,肯定要通过工厂化生产和科技创新来带动。”蔡俊冲说,合作社目前拥有技术人员12人,还与浙江大学建立了合作关系,并得到了浙江大学先进科研成果的技术支撑。
合作社的杏鲍菇环境智能化可控菇房,采用的是当前国内冷房袋栽杏鲍菇先进生产水平。去年10月份,缙云县珍稀食用菌专业合作社又投资200多万元,开始建设秀珍菇专用联动温室大棚,蔡俊冲说:“这种大棚采用的是目前国内最先进的技术,大棚顶部、边侧都可以打开进行通风,以满足出菇高峰期的需氧量。”
食用菌工厂化的效益究竟有多高?蔡俊冲给记者算了一笔账。以杏鲍菇为例,传统生产,一年种一季,工厂化生产,一年可以生产6季;传统的菇棚,一亩最多可以堆放6层菌棒,而工厂化生产可以堆放20层;传统生产一亩经济效益只有五六万元,而工厂化生产的亩产经济效益可以达到120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