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菇网-食用菌产业门户网站
省级分站
分类网
  • 装袋机
  • 当前位置: 首页 » 动态 » 产业动态 » 正文

    “蘑菇村官”帮农民打开致富门


    【发布日期】:2012-07-20  【来源】:辽宁日报

      2010年,经过考试考核,侯喜军成为一名光荣的大学生村官,被安排到铁岭市杨木林子镇后杨木林子村任党支部书记助理。侯喜军任职的后杨木林子村下辖10个村民组,共有5481830口人,人均耕地不足2;主导产业以玉米种植为主,人均年收入5000多元,大大低于全市农民人均收入水平。俗话说,群众富不富,关键看干部。由此侯喜军暗下决心:侯喜军当村官,一定要让老百姓的腰包鼓起来。
      侯喜军到村任职后做的第一门功课是为群众寻找致富门路。通过走农户、进大棚、查资料,侯喜军发现后杨木林子村气候温润、水土丰沃,特别适合香菇生产,而且种香菇这种活儿妇女老人都能干,劳动力不是问题。深思熟虑后,侯喜军及时向村里、镇里提出了发展香菇产业的书面建议,从那时起侯喜军就与香菇结下了不解之缘。
      侯喜军到村任职后做的第二门功课是培育香菇产业。镇、村两级班子对侯喜军发展香菇产业的建议都非常支持,提供了很多便利条件;市、县组织部门对侯喜军的建议给予了充分肯定,促使侯喜军进一步坚定了走好香菇致富路的信念。然而,让老百姓认可和接受却需要一个过程。因此,白天侯喜军和村两委一班人挨家挨户做工作,说服农户建大棚、种香菇;晚上侯喜军就在村委会的住处挑灯夜读,为早日成为菇农的贴身技术员加油充电。在侯喜军的宣传带动下,不到两年时间,全村香菇大棚就迅速发展到220座。现在,柴国亮家的两个大棚每年纯收入能达到7万元,大家都亲切地叫候喜军“蘑菇村官”
      侯喜军到村任职后做的第三门功课是让香菇与市场对接。香菇产业市场前景虽然看好,但由于产品缺乏包装、销售渠道有限,卖不上好价钱,夏季高产期多数烂在了大棚里。怎样才能让蘑菇卖出去且能卖上好价钱?思前想后,侯喜军认为香菇现在最需要的就是树立品牌,而侯喜军在大学学的专业正是艺术设计,候喜军们村的香菇完全可以在品牌包装上大做文章。随后,侯喜军花了一周时间设计出自己满意的品牌和包装,并为它起了一个好听的名字———“香朵就是香菇吃起来口感纯香;“就是香菇外形像花朵一样漂亮,同时也寓意着大学生村官要在农村干事创业、开花结果。后来的实践证明,不但父老乡亲都喜欢上了香朵,市场也喜欢上了香朵。按照与市场对接的思路,候喜军又为香朵申请了国家绿色食品认证和有机食品认证,增加了品牌的含金量,还自费去长春、沈阳、鞍山等大中城市参加农交会,跑市场、挂网页、搞推广,提高品牌知名度。如今,香朵牌香菇在市场上已经小有名气,除了满足省内需求,还销往北京、长春、秦皇岛等地。
           侯喜军到村任职后做的第四门功课是搞好香菇深加工。为了探索香菇深加工、提高附加值的新路子,侯喜军只身一人自费到大连、北京等地考察学习,可考察的结果却把候喜军吓住了———香菇深加工项目利润虽然高,可是整套设备下来得数百万元。正当侯喜军一筹莫展之时,组织上再次向侯喜军伸出了援手。在区委的支持下,侯喜军向上级部门申报的香菇深加工项目获准实施,申请到专项资金105万元,专门用于香菇产业基础设施建设和购买烘干、灭菌设备。如今,全村香菇年销售收入由原来的1500万元提高到现在的3520万元;村民人均纯收入提高到去年的1.4万元,比两年前增加2.4倍。

     
    关键词: 侯喜军 蘑菇
     
    [ 动态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违规举报 ]  [ 关闭窗口 ]

     
    0相关评论

     
    推荐图文
    推荐动态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本站  |  发展历程  |  顾问团队  |  会员入会  |  招聘信息  |  收款方式  |  联系我们  |  隐私政策  |  使用协议  |  信息规范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  |  鄂ICP备20002293号-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