杏孢菇工厂化生产车间
在山东省有这样一家民营现代农业科技企业:它集食用菌工厂化生产、产业化带动、食用菌特色餐饮业于一体。胡锦涛总书记在2009年10月17日视察该企业时给予高度评价:“要继续加大科技投入,切实搞好生产经营,为农民群众走向市场架起桥梁,帮助更多乡亲增收致富奔小康。”
7月19日,记者一行来到了位于山东省邹平县的山东芳绿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提起企业的发展,该公司副总经理杨斯瑞说,掌舵人寇玉芳功不可没。
科技支撑:工厂化生产食用菌
2006年以来,该公司投资3亿元引进了秸秆栽培珍稀菇蕈类工厂化生产项目,新建工厂化菌种、菌袋生产车间及智能化出菇车间3.8万平方米,年产鲜菇1万吨,优质菌种菌袋8000万个,利用自身科技力量大力实施产业带动,成立了芳绿食用菌专业合作社,入社成员1200人,农民占97%,带动周边农户6000余户,为农民直接增收1.5亿元。
在位于芳绿企业的杏孢菇工厂化生产车间,记者看到70平方米的车间内整齐码放的杏孢菇菌袋,前后共8排,每排20层,共可摆放1.2万个菌袋。车间的温度被电脑控制在13℃~16℃。
杨斯瑞说:“每个菌袋可生产一枚杏孢菇,每枚重5到7两、市场售价三四元,整个车间一茬菇可收入4万元。说白了,工厂化生产就是人工为各种菌类制造适合它们生长的温光水气。如今,除了杏孢菇,还有金针菇的工厂化生产车间。”
记者在现场看到,由于食用菌生产工厂化,从拌料、装袋、灭菌、接种,到上架、发菌、出菇、采摘和成品等各环节都采用自动化设备,人力成本比传统的生产方式节约不少。
工厂化生产让芳绿企业找到了科技支撑发展的金钥匙。该公司目前又投资1亿元建成了500个标准化生产双孢菇的大棚,每个造价20万元的大棚将采用荷兰、西班牙的技术与设备,打造中国的食用菌生产技术高地。
拉长链条:打造菌蕈餐饮文化
杨斯瑞介绍说,食用菌虽有着悠久的栽培历史和食用习惯,但单一的购销渠道和消费方式使食用菌的消费量上升缓慢,为拉长产业链条,芳绿科技公司实施了一产带三产,产产联动,互助发展的战略,在抓好食用菌生产的同时,大力开发食用菌餐饮产业。
2010年,该公司投资1.6亿元建设的菇仙园已投入使用。它是集彩色菇观光、观赏采摘、餐饮、休闲、购物于一体,具有江南风情的生态园区。园内建有产业文化展厅、高档雅座、休闲长廊等,探索了以食用菌产业为主题,打造特色食用菌产业,带动食用菌消费市场的产业模式。
如今,菇仙园年接待就餐人员100万人次,日营业额达10万元,被国家农业部和国家旅游局命名为“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五星级企业”。
菇仙园总经理肖学磊告诉记者,现在公司生产的各种鲜菌近20种,都能在这儿做成菜让客人品尝。
喻勇祥是菇仙园的厨师。他说,他在上海、北京都干过,但以食用菌为主材做菜还是第一次,现在他可以做40道食用菌菜品。服务员张佩佩说,每一道菜都要给客人介绍食用菌的功效,时间长了,自己都成了食用菌专家。
为拉长食用菌产业链,芳绿企业还计划投资5.6亿元建设菌种菌袋工厂化生产基地19个,食用菌深加工基地6个,科研培训示范基地1个,食用菌产业栽培基地19个,在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建成全国最大的食用菌产业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