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村里已有30多栋香菇大棚,"菇农"已经发展到了20多户,去年我们还成立了合作社。”村党支部书记邓首涛是油坊村发展香菇产业的牵头人。2010年,一次偶然的机会,邓首涛接触到了香菇产业。了解到香菇这种百姓餐桌上常见的食材不仅营养价值高,而且很适合在辽宁省种植,他就动了和村民一起开辟这条“来钱道儿”的心思。
邓首涛率先将自家的9栋大棚改建成香菇大棚。“一栋大棚平均容纳1.7万根菌棒,每根菌棒能出2斤左右香菇,每斤香菇收购价最低2元,一栋大棚至少能挣7万元。”看到邓首涛家种植香菇赚了钱,越来越多的村民也加入到种植香菇的队伍中。
从无到有、从小到大,油坊村香菇种植走上了“公司+专业合作社+农户”的规范化轨道。“专业合作社不仅提供优质菌棒,还请来技术指导员为大家指导生产。”“菇农”梁锋对记者说,“储存香菇都有专门的冷库,香菇的销路更是不用愁。”如今,产自油坊村的小香菇还时常“长途跋涉”,出现在调兵山、四平等地的市场上,“菇农”收入节节攀升。
小小香菇,成为两家子乡设施农业大军除西红柿之外的另一“新宠”,撑起了农民的致富伞。而这些,只不过是辽宁省近年来设施农业蓬勃发展改变农民生活的一个缩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