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季正盛,菌类市场已逐渐成为近期市场消费的“主流”,而这种云南省内独有的食品资源,也可能迎来更大的发展。近日,《云南省“十二五”食用菌产业发展总体规划》正式出炉,根据规划,云南省到2015年力争菌类年产量达到36万吨,年产值接近100亿元。作为云南生物产业的一环,这样的扶持政策出台也可以给国内外市场带来更多的“云南味”。
其实,对于云南的菌类来说,最早被更大范围的市场所认可和熟知是近年来出口市场上的松茸、松露等名贵菌类,而从日前出炉的规划来看,省内菌类对外销售中,预计2015年将完成出口量3万吨,创汇预计将达3亿美元。而在产品结构端,将扩大品种规模,这对于省内的菌类市场来说,也是难得的利好。
这也是云南省内产业发展的一个方向。在云南省十二五产业规划中,绿色经济和生物资源已被提到了更高的地位,从目前的产业优势来看,包括茶、药在内都是重点优势项目,而省级层面的菌类产业发展规划出台,将把云南原本就具有的菌类资源优势转化成产业和经济优势。
这对云南的餐饮和食品界也是难得的利好。在之前其中一期的餐饮评论中,针对近年连续出现在市场的价格波动,业内认为这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省内菌类的整体发展,而消费端除了出口的部分名贵产品外,主要承载地还是局限在省内,由于季节供需影响,在消费端承受价格波动的不利因素下,产品附加值很难得到提升。从资源转向产业角度的规划,对省内的菌类来说,至少是提供了拓展更大市场的可能。
但是,目前仍然面临的一个很大问题是,多数菌类企业还基本上处于原材料基础端,虽然近年菌类的加工企业不断增多,但行业分散、规模不大等问题依然存在,很难使菌类的产品附加值和品牌效应有更大的增长,产业自身的不足,也可能使扶持政策的效果“大打折扣”。
而这也基本上是目前省内生物产业发展的通病,虽然茶和药方面在国内市场有一定的话语权,但包括菌类、云菜在内的产品,由于关键附加值不高,产业的经济效益与发达地区还有很大差距。
云南不缺资源,缺的是将资源变成经济效益的产业。这是多数媒体在报道中提到最多的问题。根据之前省内十二五发展规划内容,各行业的细化政策也可能继续出台,不过,相较于产业现状,后续的出台,也需要更多向行业建设靠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