买买提·麦提萨迪尔(音)展示他种的木耳。高羽摄
种蘑菇 一人年收入4万
正在温室大棚里为蘑菇浇水的当地农户买买提·麦提萨迪尔(音)说:“以前我们不敢相信这戈壁滩上能长出蘑菇,是援疆的天津人通过技术攻关帮我们实现了脱贫梦,过去靠种地放羊全家9口人年收入只有7000元,现在种蘑菇我一个人的年收入就达到4万元。”
买买提今年25岁,一年前在食用菌科技示范园区里承包了两个大棚,分别种植茶树菇和木耳。他拿起一个长满茶树菇的菌棒,通过翻译告诉记者:“刚开始,我们不相信这上面能长出东西来,园区的工作人员免费送上门,好多人都不要。我抱着试试看的心理,在院子里种了一些。没想到一个月之后,光秃秃的菌棒上长出了鲜美的蘑菇!拿到巴扎(集市)上去卖,人们都抢着买,我一下子卖了好几百元!回来赶紧告诉其他人,快点儿种蘑菇吧。”
买买提又带记者来到他的木耳大棚,他说:“你看这木耳还有一个月就成熟了,现在周边地区的人都爱吃我们这里种的木耳,卖得可好了。感谢天津人给我们带来这样的好技术,让我们致富,生活越来越好。”
菌棒送上门 包购又包销
负责该农业援疆项目的天津市金三农农业科技开发有限公司技术人员朱嘉华说:“当初我们来到这里,在茫茫戈壁滩上引种培育,建设厂房设施,从无到有,这其中的艰辛可想而知。但更费劲的是推广。单个成本达十几元的菌棒,每家免费赠送几千个。可当地许多农户不理解、不相信自己生活的这片戈壁滩沙地能够种出蘑菇、木耳,甚至灵芝。我们克服语言不通的困难,挨家挨户地送菌棒,送技术。慢慢地,他们种出了蘑菇挣到了钱,见到了效益。一传十,十传百,大家都主动来找我们学习技术,承包大棚了。”
朱嘉华指着一片长势旺盛的香菇告诉记者:“这种菌棒是我们公司结合当地环境特点,按照‘向戈壁沙漠要效益’的思路研发出来的,里面养分充足,还很节水,能够种在沙子里。经过不断的技术改良,种植出来的食用菌大小、品质极佳。今年预计产量2400吨,产值可达到3000万元。目前有500多家农户承包了大棚或在园区里工作。对于他们的产品,园区包购包销,并给予收购保护价,不管市场如何波动,农户的利益都不会受影响。”